赵军突围,秦军挡之(1/5)
再说秦王得前线捷报,得知赵军困于长平,乃召范雎计议。
范雎谓秦王曰:“赵人得知其大军困于长平,必派援兵救之。而如今武安君之兵,不是围于长平,便是守于百里石长城,已无余兵遏绝赵之救兵。为保武安君安心围困赵军,须另遣一军再抄赵国后方,以绝后患。”
秦王回道:“范叔此言甚是。然国内兵卒,除守边境者,悉数皆已遣往长平,无兵再去抄赵国后方也。”
范雎又言:“大王应再下征兵令,凡年十五以上者,皆须从军。”
秦王说道:“范叔忘记乎?寡人已多次下令征年十五从军,如今哪还有民可征。”
范雎则说道:“大王亦忘记矣。大王曾征召劳役疏通渠道,如今渠道已通,而劳役皆遣返回乡,可再征之。”
秦王思虑片刻,又言:“可如今乃农忙之时,若再征召其入伍,待秋收时,将耽误收割,从而影响收成。”
范雎又言:“所需兵力无须太多,再征召一郡民兵即可。如今战事紧急,从陇西、巴蜀征兵乃远水救近火也,故应当从河内征兵。”
秦王大喜,说道:“范叔果然考虑周详也。”
范雎继续说道:“若一郡之兵不足,再从其临郡征召,再不足则征年十三、十四也可。”
秦王回道:“善!如此要事,寡人必亲往。朝中之事,有劳范叔矣。”
于是,秦王亲驾至河内,尽发民家壮丁。凡年十五以上,皆令从军,无一例外。召集已毕,新兵列于秦王面前,其中不乏十三、十四岁者。秦王立于高处,壮行道:“将士们,如今我大秦四五十万将士,正在长平与赵军浴血奋战,胜利在望。而赵之援军不断往长平增援,使我军前线留下隐患。若长平一役落败,赵人必大军进军秦境。首当其冲,乃河内也。将士们,为保卫我们的家园,请拿起武器,向赵人刺去。”
言毕,河内都尉率军出发,分路掠取赵人粮草,遏绝救兵。
而在邯郸王宫内,赵王闻知赵军被困于长平,惊惶无措,召众臣计议。
赵胜谓赵王曰:“长平赵军若败,赵将临灭顶之灾。为今之计,只能派兵援救。”
赵王哀叹道:“可已无余兵也。”
赵胜继续说道:“可将戍守边关之卒抽调一半,往长平救援。”
虞卿则说道:“如今齐、燕对赵虎视眈眈,若抽调边关兵力,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也。”
赵胜回道:“此举也是无可奈何。”
赵王说道:“就如平原君所言,抽调边关兵力。”
赵胜又言:“如今廉老将军托病不出,此役由谁率军?”
赵豹站出来说道:“末将愿率军营救。”
赵王说道:“平阳君年事已高,还能战乎?”
赵豹说道:“末将虽不才,可如今乃赵生死存亡之际,末将愿出一分力。”
赵胜则说道:“平阳君虽老,但也是久经沙场之老将,兴许由其率军营救,可力挽狂澜。”
赵王思虑片刻,说道:“善!”
于是,赵豹征调边关守兵,分多路往长平进军。怎料秦军已于各道埋伏,赵之援军行军途中,屡招秦军袭击,致行军缓慢,队伍被冲散。赵之援军步履维艰,步步谨慎,恐秦军突袭。即便有幸行至百里石长城,也很快会被司马梗军歼灭。秦军还分军继续袭击赵军粮草。至此,赵括之军无援兵可救,无粮草可济,继续被困于长平山谷。
赵军被围困之第十日,军中无粮,有八名都尉入帅帐,齐跪于赵括面前,向其进谏道:“如今军中无粮,看来我军气数已尽,将军何不早降?”
赵括听毕,大怒,站起来喝斥道:“尔等如此胆小,竟然欲降。”
其中一名都尉说道:“如今将士饥饿难耐,人人自危,士气全无。吾等实因走投无路,才出此言。”
赵括又斥道:“行军打仗,断水缺粮乃常事,如此小苦也不能承受,非军人也。”
都尉又言:“可如今我军困于此地,又突围不出,若不投降,必死无疑也。”
赵括说道:“大王知我军围困于此,必派兵来救。”
都尉说道:“十日已过,援军却毫无音讯,何时能来?”
赵括说道:“只须再等些时日,援兵必来。尔等勿再言降,扰乱军心。”
八名都尉齐声说道:“将军若不降,吾等长跪不起。”
此话彻底将赵括激怒。赵括怒道:“来人,将此八名扰乱军心者,拖出去斩了。”
都尉哀求道:“将军若不早降,必遭大祸。”
赵括不听。左右入帐,将八人拉至大营门口,尽斩其首。随后,赵括下令:“若再有敢言降者斩。”从此,赵军中无人敢再言降。同时,赵军继续坚壁不出。
白起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