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反间计,两军换帅(3/5)
都尉谓老妇曰:“这又是何人?”
老妇跪地央求道:“此娃年不足十五,不合要求也。”
都尉说道:“如今生死存亡,人人皆要出一分力,这娃也不例外。”言毕,令士卒将信天带出。
都尉欲转身离开,老妇忙抱住都尉小腿,继续央求道:“请将军为夫君留下一点血脉。”
都尉说道:“方才你私藏男丁,本将军没治你罪,已是宽容。”言毕,一脚将老妇踢开,转身离去。只留老妇在屋内哭泣。
经过五日整顿,十万新兵皆已入编。赵括阅军已毕,归见其母,方谓其母曰:“大王命我为将,赴长平代廉颇。”
括母闻之,大惊失色,说道:“你父临终遗命,劝诫你勿为赵将,你今日何不辞之?”
赵括答曰:“非不欲辞,奈朝中无如括者!”
括母乃上书谏曰:“括徒读父书,不知通变,非将才,愿王勿遣!”
内侍将括母之书呈予赵王。在此之前,蔺相如听闻赵王命赵括为将,以病身进见赵王,谓赵王曰:“大王以名用赵括,如粘住调弦之琴柱再弹琴耳。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对其曰:“君老矣,且病糊涂也。须安心养病,勿操国事。”言毕,遣人送蔺相如回府。
送走蔺相如后,赵王方打开括母之书。阅毕,召括母来见,欲亲自问她。
于是括母入见赵王,谓之曰:“括儿自少时学兵法,认为天下无人可比;曾与其父言兵事,其父不能难倒他,但也没有赞他。老妇便问其故,夫君答曰:‘带兵打仗,乃凶险之事,而括儿易言之。赵不用括儿为将则已;若必将之,灭赵军者必括儿也。”
赵王问曰:“何以?”
括母答曰:“昔日妾侍奉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军吏无敢仰视之者;大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且每日视察良田美宅,可买者尽买之。大王以为如其父,实际却是父子异心,愿大王勿遣!”
赵王却说:“你无须理会,寡人心意已决矣!”
括母便说:“若括儿有所差错,妾一家请不用连坐。”
赵王许之。赵括遂引军出邯郸,往长平进发。此行,赵括带一裨将,名曰赵珂,年过花甲,为赵奢亲弟,赵括叔父。五十岁时,仅为赵军千夫长。因当年阏与城内率兵围破庙,并一箭射中魏澜,而受赵奢提拔,升为都尉。赵括与之交往甚密,故此役赵括任其为裨将。此行还有那年不满十五的信天,他稚嫩的脸庞和幼小的身躯,与手中握着的长枪格格不入。信天一脸迷茫,跟着大军前行。
再说范雎所遣门客,仍在邯郸,每日有赵王内侍向其汇报赵王举动及言语。这日,赵王内侍摸黑至其所居馆驿,对其说道:“大王已拜赵括为将,择日启程。”范雎门客闻毕,送走赵王内侍之后,连夜奔回咸阳。
范雎得知赵军换帅之事,大喜,立即入宫告于秦王。秦王亦喜,谓范雎曰:“接下来,又当如何?”范雎答曰:“欲歼灭赵军,非武安君不能了此事也!”秦王从之,遂命高让往武安君府召白起和王言。
白起、王言至章台宫偏殿。秦王摒去左右,谓王言曰:“如今赵王已拜赵括为将,范叔谏言武安君为将,不知武安夫人意下如何?”
王言答曰:“时机正好。”
秦王又转向白起,谓之曰:“武安君可有把握取胜?”
白起回道:“末将必为大王带回胜利喜讯。”
王言则说道:“若要取胜,还须大王下一封诏令。”
秦王问道:“是何诏令?”
王言回道:“有人泄漏武安君为将者斩!”
秦王说道:“可!”随后向范雎说道,“有劳范叔了。”
范雎从之,遂于帛上挥笔写道:“长平一役,生死攸关,今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改命王龁裨将。知此事而泄露半言者斩!”而后将锦帛呈予秦王。秦王阅毕,盖上印玺,交予白起。
秦王又问:“何时出发最佳?”
白起回道:“此事既为密事,便不可大张旗鼓,且长平前线战况紧急,今夜出发最佳。”
秦王于是用竹卷写道:“见此书,夜开城门,切勿搜车。”随后盖上印玺,交予白起。说道:“今夜将此手谕由车夫交予城门都尉,便可秘密出城。”
白起接过手谕,回道:“谨受命。”
秦王继续说道:“还有何求?”
白起答道:“已无。”
王言则说道:“妾身还有一求。”
秦王说道:“武安夫人请讲。”
王言说道:“国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