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议和,白起使魏(上)(2/3)
白起作辑道曰:“有大王这话,臣可安心出使韩、魏了。”
随后,范雎亲自到郑朱下榻馆驿,接他去见秦王。范雎拖着郑朱的手,从馆驿走出。而馆驿住着各国使臣,此景皆被他们看在眼里。范雎将郑朱扶上马车,随后自己才上车,与郑朱同坐,极为亲密。
至章台宫,秦王又亲自出门迎接,使郑朱有些措手不及。入殿之后,郑朱将其来意告于秦王:“我王使鄙人入秦,愿秦王退兵。”
范雎说道:“当初赵坐收韩之上党,就该想到今日后果。”
郑朱又言:“如今秦、赵两军对峙于长平,皆不能进,如此下去,只会空耗两国国力,而使他国有机可乘。”
范雎说道:“秦国力雄厚,何惧久战。倒是赵军,听闻国中粮草已所剩无几,恐不能支撑太久。”
郑朱说道:“赵国粮草是短缺,然仍可支撑三月。”
范雎笑道:“若赵国还有三月余粮,又何须向齐国借粮,还请郑先生勿诓我王。”
郑朱脸色大变,说道:“若继续对峙,秦军即便侥幸得胜,也将损耗不少,不如各自退兵。”
范雎说道:“要秦退兵,也不是不可以,只需赵割十城予秦。”
郑朱说道:“上党有十七县,秦得十县,赵得七县。”
范雎大笑道:“如此,赵无异于空手套白狼,徒得七城。”
郑朱说道:“上党十七县为冯亭献予我王,今将其中十县割予秦,赵已亏矣!”
范雎继续大笑道:“上党之地,乃为韩割予秦,有约为证。”说完,将合约取出,拿给郑朱看。
郑朱看毕,则言:“上党乃韩民献予赵,民心所向也,故而应为赵地。今割其予秦以和,合情合理也!”
范雎又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岂有民将王之地献予他人之理。那冯亭已犯欺君之罪,其献地之举,岂能算数?”
郑朱说道:“韩王割上党予秦,也是被秦所迫,岂能算数?”
范雎怒道:“郑先生此言强词夺理也!首先,你要清楚,如今上党十七邑已被秦占,赵于上党无地也。”
郑朱略显不耐烦道:“既然秦已得上党,为何还迟迟不撤兵?”
范雎说道:“皆因赵王愚昧,以为可徒得上党,殊不知此举乃与秦为敌。”
郑朱又言:“范相意欲何为?”
范雎答道:“很简单,赵割十城予秦。”
郑朱内心不悦,脱口而出道:“若秦识好歹,则取上党而后撤军,否则诸国合纵,秦恐得不偿失。”
范雎大笑道:“诸国不是惧秦,就是亲秦,何国肯与赵合纵攻秦?”
郑朱说道:“范相此言未免自大。天下诸侯苦秦久矣,今得此机会,人人必奋勇争先。”
范雎、郑朱二人争锋相对,争得面红耳赤。而秦王一直一言不发,听到此才幽幽说道:“不必再争论了,两位皆言之有理。赵使先行回馆驿歇息,待寡人细细思虑之后,再给予答复。”
郑朱作辑而曰:“既如此,臣先行告退。还请大王记住,我王是诚心想与秦和,请大王莫辜负我王一片心意。”
郑朱言毕,转身欲走,秦王忙说道:“赵使乃范叔接送而来,还是再由范叔接送回去。”
范雎作辑说道:“臣遵旨。”
秦王又言:“赵使乃我秦之贵宾,不应怠慢。烦请范叔对其好生对待。”
于是,范雎与郑朱同车,将其送回馆驿。下车时,范雎先下车,随后扶着郑朱下车。郑朱对于范雎此举虽极为不悦,但也只能从之。对于此事,诸国使臣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随后,范雎又增派多名侍从服侍郑朱,还多次邀请其到府上作客,极为殷勤。郑朱虽对范雎此举推托不受,但范雎却是软磨硬泡,殷勤有加,郑朱只能半推半就。一日,秦王托高让来见郑朱于馆驿中庭,并奉上千金及牛酒。郑朱推辞不受,说道:“鄙人何德何能,得以大王如此后赏?”
高让答曰:“赵使乃我王之上宾,为秦赵修好而来,得此赏赐,理所应当。”
郑朱又言:“如今秦赵修好,还无进展,我受之有愧。”
高让笑道:“我王给予如此赏赐,怎么说毫无进展。”
郑朱说道:“待秦军退兵之日,我再受不迟。”
高让又言:“礼既已至,岂有回退后再送之理?且早收晚收,并无二致。”
郑朱思虑片刻,仍说道:“无论如何,此礼在下万不能受。”
高让说道:“先生不受,我难以向我王交代,我王恐责我办事不力。”
郑朱固辞不受,而高让再三请其收下,坚不肯去。最终,郑朱迫不得已,只好受之,并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