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取南阳,截太行道(1/5)
第二年,即公元前二六三年,秦军于广武城,经半载休养生息,秦军上下士气旺盛。半载以来,秦王又不断向广武城增兵,秦军可谓兵强马壮。相反,韩军士气衰落,朝野人心惶惶。韩王为求不亡国,下令所有郡守及守将,若遇秦军来袭,坚守不出,且临近韩军相互援救。
秦军于广武城驻扎许久,上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司马错次孙司马梗,骁勇善战,为秦军裨将。这天,广武城衙署内,司马梗谓白起曰:“我军驻扎于此久矣,将军何时发兵伐韩?”
白起回曰:“须待大王之令。”
司马梗说道:“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白起说道:“待陉城交割完毕。此时若攻韩,韩王便可毁约不纳陉城。”
司马梗说道:“原来如此。”
王言则说道:“司马将军虽为司马错之孙,但只有勇,未有其智也。还须在战场上多加锤炼。”
司马梗略显惭愧,说道:“所以大王让我来此,向武安君学习。”
王言说道:“孺子可教也!”
几日后,秦王使臣至广武城,宣秦王令:“秦王令:陉城交割已毕,武安君可率军攻韩,务必多拔韩城。”
白起接旨,回曰:“末将遵旨。”乃起身接过诏令,并令人安顿使臣。
待使臣离堂之后,司马梗兴奋道:“总算可以大展拳脚了。”
白起则谓司马梗曰:“此次伐韩,我希望你在此驻守。”
司马梗焦急,说道:“将军莫看我年少,经验尚浅,然昔日我常与爷爷讨论兵法,爷爷也常夸我用兵得当。且我从小练武,在战场上必能斩敌立功。”
白起说道:“守城也能杀敌立功也。”
司马梗又言:“莫非将军是因为我爷爷缘故,怕我上战场有所闪失,而难辞其咎?”
这时,王言在一旁笑道:“司马将军此言差矣,白兄正因为你是司马错将军之孙,才将此重任交给你。当然也是看重你之能。”
司马梗不解,问曰:“此话何解?”
王言继续说道:“此处南北皆为韩地。若秦军出兵,韩军便可趁虚而从另一方向攻此地。后方不保,前方秦军将人心惶惶,不能安心作战。”
司马梗又言:“可留于此,便不能杀敌,也就不能立功也。”
王言回道:“司马将军莫急也。想当年武安君也是从守城开始,凡是一名将军,皆须懂得守城。武安君戍守函谷关两载,面对敌军攻城,从而悟得攻城之要。欲攻敌之城,须先懂得如何守己之城。”
白起说道:“王姑娘所言甚是。带兵打仗之事,不可一步登天,需一步一个脚印,方能战无不胜。另外,若非见你有用兵之才,也不会将守城如此重任托付于你。”
司马梗对曰:“武安君所训既是。末将必不负所托,以保前军无后顾之忧。”
于是,白起率领秦军北渡黄河,连拔韩之数城。攻至南阳,秦军久攻不下。
秦军营帐内,白起谓王言曰:“如今南阳兵多粮足,且有源源不断之援兵前来救援,不易攻之。”
王言问曰:“南阳之援兵从何处而来?”
白起说道:“如今之南阳,西面已被秦所占,东面为赵地,南面有黄河之险,秦军也据守黄河不让韩军渡河,而北面为太行山,南阳看似已为强弩之末。可据斥兵来报,南阳之所以仍有源源不断之援兵,皆因太行山道也。”
王言疑惑道:“太行山道?”
白起回曰:“然也!太行山道乃连接南阳与上党两地之道,为韩军把守,据闻此道山路崎岖陡峭,极为凶险。而上党之韩军便是越过此道,赶至南阳。”
王言说道:“此道可攻否?”
白起回道:“可,但时机未成熟也。若分兵去攻,则因敌众我寡,难以取之。若全军去攻,则南阳城内之韩兵一出,我军便是腹背受敌。故该先取南阳,再倾巢而攻之。”
王言说道:“可不截断太行道,韩军源源不断而来,南阳便难以破也。”
白起哀叹道:“然也。如今是捉襟见肘,左右为难也。”
王言说道:“若能引得韩军出城,便可取之。”
白起说道:“难处就在于此。韩王已下令,一切守城将士皆不能出城迎敌。”
王言说道:“何不以谩骂、挑衅试之?”
白起回道:“可以一试。但恐收效甚微。”
王言又言:“眼下还须派兵往太行山道阻韩军援兵。”
白起说道:“我也正有此意。若不阻其援兵,南阳城内之兵越多,则越难攻破。”
王言补充道:“如此,还能引诱南阳之韩军出城迎击。”
次日,白起抽调一军,由王龁率领,饶过南阳,堵住太行山道口,以阻韩军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