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诸国,合纵攻秦(2/4)
魏王回道:“寡人该当如何?”
“《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若何。豪末不掇,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如能听臣一言,当六国从亲,专心合力,意志一致,则必无强秦之患。故齐王使臣献愚计,奉详约,以大王之诏而号召诸侯。”
魏王说道:“寡人不肖,此贤明指教如雷贯耳。然国家大事,该问过薛公。”于是召田文入宫。
田文谓魏王曰:“今苏先生转告齐王之诏以召诸侯,当敬以国从。”于是魏王许诺出兵攻秦,并许诺若抗秦能成,愿献出葛孽、阴成两地与赵王为养邑,以此增加苏秦对赵的谈判资本。
苏秦至邯郸,见赵王曰:“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仰慕大王您这贤君之行义,皆愿在大王面前听从教诲、陈述忠言久矣。臣故今进其愚见。”
赵王说道:“愿闻其详。”
苏秦说道:“臣窃为大王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须使民卷入战事。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得当则民安,择交不得当则民终身不安。请允许臣分析赵的外患:秦为赵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故谋它国之主,伐人之国,常苦于如何公开声明与它国断交。愿大王慎而勿出于口。大王如能听臣之言,燕必献旃裘狗马之地,齐必献鱼盐之海,韩、魏皆可献汤沐之奉,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获得割地、享受权利,正是五霸之所以不惜覆军擒将却要去追求的;封侯贵戚,正是汤武之所以冒着流放和弑君的罪名也要争取的原因。今大王可唾手而两有之,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
“今大王与秦交好,则秦必弱韩、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割宜阳。宜阳属秦则赵上郡危,河外割则赵道不通。这两方面,不可不熟虑也。
“夫秦攻下轵道,则韩南阳危;秦再劫南阳而包周都,则赵氏须操兵自卫;若秦据卫地取卷地,则齐必入朝秦。秦之野心已得于山东,则必举兵而向赵矣。秦甲渡河越漳,占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诸国无强于赵者。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粮可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最忌恨的莫过于赵国,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暗算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面屏蔽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至其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抗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虑,则祸必降临于赵矣。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
“臣闻尧无三百亩之封,舜无咫尺之地,却可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却能在诸侯中称王;汤武之士不过三千,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却可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优劣,无须等到两军相遇而胜败存亡之时,一切早已了然于胸了,岂会被众人之言所蒙蔽,而昏庸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向而攻秦,秦必破矣。今反而西面而事之,称臣于秦。打败别人和被人打败,别人向自己称臣和向别人称臣,岂可同日而论哉!
“夫连横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他们则可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听竽瑟之音,前有楼阙轩辕,后有长姣美人,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夫连横者日夜借以秦权而威胁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深思之也。
“臣闻明主绝疑去谗,摒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臣得陈忠于大王面前,以献广地强兵之计。故窃为大王计,不如将韩、魏、齐、燕、赵结成亲近整体,以对抗秦国。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摒弃前嫌,杀白马歃血而盟,彼此约定:‘秦攻韩魏,则齐出锐师而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韩守城皋,魏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齐涉勃海,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不履约者,以四国之兵共伐之。’五国从亲以抗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先生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
这时赵相李兑和上将军韩徐为求见,赵王纳其入。
在听完苏秦合纵攻秦计策之后,韩徐为说道:“秦虽虎狼,然暂未危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