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力劝,秦王催逐(2/3)
如此,王龁数战不利,见攻下邯郸已无可能,若再战下去,徒增伤亡耳,遂数遣告急使回咸阳请命。此时为公元前二五七年十一月。
章台宫偏殿内,秦王看着案上堆积如山的告急文书,火冒三丈,怒将案上文书推至地上。范雎正好从殿外进来,从地上捡起一竹卷阅之,后跪拜说道:“臣有罪。”
秦王抬头见是范雎,问道:“范叔何罪之有?”
范雎回道:“臣有度量之失。”
秦王又问:“何度量之失?”
范雎答道:“臣以为武安君伐楚、伐魏多年,楚、魏已不堪一击,怎料其军仍有抗秦之力。”
秦王说道:“依你之见,为何?”
范雎抬眼瞄了秦王一眼,继续说道:“彼时武安君并未对其赶尽杀绝,才致如此。”
秦王怒起,说道:“又是白起。因此人之故,令我大秦屡失良机。”
范雎见挑拨已成,又说:“看似武安君对秦有功,实则其自恃功高,常自作主张。长此以往,其弊端渐现,使秦陷入被动。”
秦王说道:“如今看来,此人不除,难解寡人心头之恨。”
范雎转而说道:“眼下当务之急,非是否问罪于武安君,而是是否撤军于邯郸。”
秦王苦恼道:“此时撤兵,岂非要遭白起耻笑?”
范雎说道:“若不撤兵,徒增伤亡耳!”
秦王复席地,说道:“两难之境,为之奈何?”
范雎低语道:“大王可先将武安君逐出咸阳,在阴密尽快将其除掉。”
秦王嗟叹道:“原本让其留都,是为让其亲见秦军攻下邯郸。如今看来,失算矣!”
范雎思虑片刻,不解道:“赵似有高人相助。原本臣所出之引蛇出洞之计,手到擒来。不曾想赵军尽无动于衷,不入陷阱。”
秦王则说道:“无论是敌强,还是有高人相助,已是无胜之可能,故当速逐白起。”
范雎作辑请命道:“臣愿亲往下诏。”
秦王许之。范雎遂往武安君府而去。
范雎于武安君门口遇见朱亥,对其说道:“今日可有异样?”
朱亥回道:“风平浪静。除那日……”朱亥说到此,似乎有所顾忌,又停了下来。
范雎怒问道:“那日何事?”
朱亥吞吞吐吐说道:“约十日前,司马梗将军突访武安君府。”
范雎怒斥道:“为何不报?”
朱亥回道:“末将以为其访武安君,只不过寻常拜访,非异样也。”
范雎又问:“可知他们谈些何事?”
朱亥说道:“末将不敢乱入府内,故而未能探听之。”
范雎心想,司马梗与白起熟,且白起久病缠身,其来访白起理所当然,故而再未多疑,于是转而对朱亥叮嘱道:“今日可要多加防范,不容有失。”言毕入内。
白起病有所好转,此时正在王言的搀扶下,于府内院中散步。见范雎来,王言知离期已到。白起则客套道:“应侯到访,有失远迎。”随后请其于院中亭内坐谈。
三人坐定,范雎说道:“武安君病况如何?”
白起说道:“已有好转。今见天晴阳媚,故出屋走走。”
范雎说道:“如此甚好。今是大王遣在下而来,是为催促武安君尽早动身,迁往阴密。”
白起说道:“可再缓些时日否?”
范雎回道:“大王已仁至义尽,已缓武安君三个月矣。”
王言在一旁说道:“可如今正值寒冬,我夫君又有病在身,此时出行,恐使其身子恶化。”
范雎望向亭外,说道:“近日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未有落雪,此时出行是为佳日也。”
王言苦恼道:“既如此,我与夫君择日出发。”
范雎说道:“王命不可违也。请明日出发。”
王言则说道:“还请应侯多宽限些时日,让我们收拾好细软再出发。”
范雎说道:“已宽限三月,还未收拾好行李?”
王言回道:“三月来,只忙着照顾夫君,未曾想大王之驱逐令来得如此突然。”
范雎思虑片刻,说道:“好!我与大王求情,再宽限三日。三日后,武安君若还在咸阳,恐遭大王问罪。”
王言作辑谢道:“谢应侯宽容。”白起亦作辑谢之。
随后,范雎起身拜辞,见亭内一梅树枝头挂着一凤形风筝,说道:“武安君疾病缠身,还有闲情雅致放风筝。”
王言忙回道:“此风筝为夫君祈福也。”
范雎嗤笑道:“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