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谋合(1/4)
长安城内雾气弥漫,天上阴云时而聚拢时而分散,空气中散播着潮湿气息。自韦氏一派接手长安后便对城内出行进行管制,街上行人日渐稀少,夜晚宵禁之时更是一片死寂,唯独长安宫内灯火通明,在黑夜中散发幽光。
往常太极宫内寂静无人,而此时却传来阵阵低语。韦后今日将韦氏一派的朝野重臣召来太极宫商讨日后对策,但众人议论许久也未曾得出什么结论,大部分人都认为先控制新上任的傀儡皇帝李重茂,随后步步为营。然而部分人认为李重茂并不一定能乖乖听话,还是先除掉他最好。
就在众人争相讨论时,唯独坐在一侧的宗楚客不加言语,被讨论声吵得心烦的韦后注意到此景,便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随后起身看向宗楚客。
“方才众人在来路出谋划策时,为何宗卿沉默不语?莫非不喜此等场合么?”韦后问道,语气十分微妙。
“不敢,臣之所以不参与商讨,并非不肯与诸位大人合流,而是早已将日后的对策在心中谋划完毕。”宗楚客拜道。
“哦?”韦后的眼神顿时变得犀利,“既然如此,可否向本宫及诸位大人详细言说一下宗卿所谋划之事?”
“有劳太后赏识,至于计划如何,臣取一物便知。”
随后在众人的注视下,宗楚客从袖取出一道图谶,韦后命人呈上前来,略微翻阅之后,脸色骤然大变,原来图谶里的内容是劝韦后仿效武则天代唐称帝。
“宗楚客,你好大的胆,竟敢公然让本宫取缔李氏、效周称帝。”韦后举起图谶说道,“你可知代唐称帝乃是不赦之罪!?”
在场众人见状立刻跪拜在地,无不面面相觑,但宗楚客依然面不改色,只是伏在地上向韦后慢慢解释:
“太后莫怪,臣此举也是为太后及韦氏着想,并无二心。”
“本宫看你并不是为韦氏着想,倒是想让吾等成为逆贼。”韦后随后看向门口,“来人,将这个劝本宫僭越的逆贼拖出去,即刻斩杀!”
顷刻间,几个禁军从门口涌入,扭住宗楚客就要带出去。
“不……不!太后!且听我言说其中缘由!”宗楚客挣扎大喊道,“若听罢我所言说的缘由后……太后仍觉的我乃逆贼小人,便任凭处置!”
在场众人见到这架势也无比慌张,但也更像听听宗楚客的话语,此时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前去求情。韦后见到此情景,便令禁军先将宗楚客放下,让他说完献上图谶的缘由后再作处置。
“谢……谢太后开恩……”逃过一劫的宗楚客跪拜道。
“此举非为你开恩,而是为了本宫和韦氏。”韦后说道,“若你接下来的言说并不能为韦氏开辟出路,仍要问斩。”
“太后尽可放心,臣心中之计必然是万全之策。”宗楚客说道,“臣之所以劝谏太后代李氏称帝,并非空穴来风。当初中宗皇帝还在房陵做王时,太后便伴其身边,为先帝生养诸位皇子与公主。回到长安后,又是太后辅佐中宗皇帝管理大唐大小事务。如此一来,无论功苦无人可与太后相比。现在中宗皇帝倏然驾崩,新任陛下能力欠缺,难以继承前任的衣钵,在此之时便急需贤明之人君临大唐。既然太后资历雄厚,又多年参政治国,功苦劳高,声望颇丰,权势隆重,理应为天下之主。何况后宫入主天下并非无先例可言,既然则天皇帝可以代唐为周,太后之功德威信丝毫不逊色于则天皇帝,如此一来,称帝又有何不可?”
宗楚客的话语颇具力量和说服度,在场众人听后无不在心中信服,然而韦后的脸色依旧漠然,似乎在思考些什么。
“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不过你所说的这些,多数也只是先决条件。”韦后说道,“虽然如今韦氏重臣已经遍布朝野,但依然有部分臣子并不认可本宫,其中太平公主和相王一直与韦氏不对付,他们若真要反抗,镇压他们也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
“太后无须多虑,臣下早先便将图谶舆论散布长安朝野,让多数人认为太后乃上天钦定的君临天下之人,人心方面的收拢只是时间问题。加之我们掌握长流之珠,难以有人能够对抗我们。若对太平公主和相王无法放心,便暗中派人除掉他们,或随便按一个极重罪名将其下狱处死,同时禁止各藩王回京,如此一来便可稳坐金銮。”
韦后听后陷入沉思,脸上浮现出犹疑不决的神色。武延秀、赵履温等人注意到韦后的变化,立刻跪拜在地,高喊愿为韦氏赴汤蹈火。在场众人本就被宗楚客的劝说打动内心,加之武延秀等人的行为极具策动性,便纷纷跪地响应,高声表示愿为韦氏开辟未来。
“你们这是做什么。”韦后正面朝向众人,“是真想让本宫称帝代唐么?”
“当今天下急需明主,还请太后顺应天意、感受民心。”众人纷纷说道。
“汝等所说可非言?”
“太后尽可放心,臣下绝无二心,定为太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