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唐新帝国

第0007 生杀予夺,决于北司(1/2)

  面对这个即将逝去的皇帝哥哥,李晔内心有着一丝不甘和无奈。

  “皇兄,马上我就要登基接手你留下的烂摊子了,我是该谢你呢?还是该恨你?你知道么?你给我留下了两个难以切除的毒瘤,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唐末在经过王,黄之乱后,藩镇割据已是愈演愈烈,各地的节度使们趁机扩张地盘,攻伐称雄,整个天下已然化为了他们争霸的战场,天子威令不行,皇权一落千丈。

  如果历史的轨迹不因李晔的穿越而改变,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在一番残酷的兼并战之后,天下将会逐渐出现三大强藩,他们分别是宣武节度使朱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这三大强藩最终将瓜分大唐天下,最终代唐自立。

  “待将来,还是要荡平天下藩镇,方能重造大唐盛世!”

  只是想要铲除藩镇势力又谈何容易?

  先不说藩镇割据这个外患,单单宦官专权乱政这个内忧就足以让李晔头痛万分了。

  在唐之前,宦官为祸最烈的当属东汉,最有名的莫过于桓、灵时的十常侍,但他们不管如何为非作歹,至少不敢擅行废立,更不敢弑杀君主。

  而唐时,作为皇室家奴的宦官们,劫胁天子就如拎婴孩,弑主立君,一凭己意。

  其实初唐时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鉴于前朝之弊,对宦官的防备很严,他不许宦官们参与朝政,只让他们负责门户守御、廷内扫除、饮食供给之类琐事,官阶最高也不得超过四品。

  然而到了中唐时,唐玄宗李隆基可能安逸的日子过久了,对左右亲近的宦官家奴们失去了防备之心,开始重用他们,在他执政几十年间,宦官黄衣以上达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更有官拜二品大将军的。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骠骑大将军,渤海郡公高力士,玄宗晚年时,甚至让高力士代为批阅奏疏,连李林甫、杨国忠,也是因缘高力士,才官居高位。

  所幸高力士忠心耿耿,野心不大,没有酿成大乱,但之后的中官权宦们,就未必有此人的人品了,代宗时期,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相继当权,窃弄刑赏,轻视天子,奴役宰相。

  程元振继李辅国之后,总率禁兵,操纵朝政,冤杀大将,斥逐宰相,广德元年,吐蕃兵犯京师,程元振隐匿军情不报,虽遭贬黜,然代宗也因此狼狈陕州。

  鱼朝恩以护驾之功,继起染指兵权,亦染指朝政。连“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郭子仪都遭排斥罢官,赋闲家居。

  德宗即位之初,有意整顿纲纪,因而着手打压宦官。但泾原兵变以后,又开始猜忌诸将,先后剥夺大将李晟、浑瑊兵权,以窦文场、霍仙呜为神策军护军中尉,将宦官掌兵制度化,军权自此彻底落入宦官手中。

  尔后,宦官们因执掌神策禁军,往往仗着兵权在手将皇帝、朝臣们玩弄于股掌之中,废立天子、囚杀朝臣形同儿戏。

  其中尤以“四贵”为最,他们内控朝政,外掌兵权,权倾四海,故史有“弑主立君,出于中尉,生杀予夺,决于北司。”之语。

  长安居,大不易,百姓艰难,皇帝亦然,甚至帝王之艰难远胜百姓。

  李晔越想越觉得自己处境艰难,如果不能平衡好各方关系,不要说让帝国前进,仅仅是维持住眼前的一点稳定的局面都十分艰难,而他只要稍退一步,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这是天子的无奈,

  更是帝国的悲哀!

  脑中闪过这段历史,李晔心情异常沉重,望着龙榻之上的皇帝,两行清泪怆然而下。

  刘季述轻轻叹了口气,等了一会儿,上前将李晔扶了起来,说:“殿下的心意想必陛下已有感知,如今时辰也不早了,延续大唐国祚最为要紧,杨公和诸位大臣此时说不定已到了少阳院了,你我还是赶快动身吧。”

  “刘中尉所言极是。”李晔缓缓收泪,平复了一下伤感的情绪,再次向皇帝望了一眼后,跟着刘季述轻轻退出大殿。

  来到殿外,站在阳光之下,适才殿内带来的寒意悄然散去。

  车驾自西内苑兴安门而入,经过含光殿内的马球场,由右银台门直入大明宫,经翰林学士院,过了太液池,越过林德殿,这才到了大明宫西边的少阳院前。

  院前的玉阶下此时正站着几名身着紫袍,头戴梁冠,面白无须的宦官,为首之人便是大宦官杨复恭。

  他五十上下的年纪,皮肤白皙,目光敏锐如鹰,体态臃肿肥硕,方面阔耳,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威势。

  …………………………………………

  PS:

  ①藩镇:唐玄宗天宝初边境节度使兵力最强,至有二三十万者,但那时只有边境数镇,内地不设节度使。自后一百余年,兵戈不息,节度使额越来越多,大唐国土上先后设立起了大大小小四十多个藩镇,每镇兵额不等,大镇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争霸乱世王者为符文之地献上祝福三界英雄录我有无数大佬争霸领主信我啊!我真是召唤师率土:我的资源能兑换让我玩个球?我的世界新时代乱与群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