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三科墨程持运》(1/2)
村子里的私塾建在村里的观音庙里。私塾老师是本县另一个乡的人,人称周先生,是个年近五十的老童生。他虽然连秀才都没考上,但仍执着于举业,每日勤奋读书,丝毫未有懈怠。村里人见他执着,收费又便宜——每月不过一两银子,便请他在观音庵里开馆,每日再免费供他些食宿。算起来,从匡超人开始读书起,已经有五六年了。
匡超人和钱致中是私塾里年龄最大的孩子,他们两个已经开始学习写八股文,其他孩子还在研习四书五经,更小的还在识字。匡超人父母亲不大识字,匡超人到8岁才开蒙,但他悟性高,又肯努力,因此学业竟然与五岁就开蒙,且父亲是秀才的钱致中不相上下。这无形中给了钱致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钱致中时常不给他好脸色看,对此匡超人也是无可奈何。
这几天先生讲了八股文的第二部分“承题”。先生说:“写得好的承题,必须与第一部分‘破题’互相照应,特别是在结尾处,一定要导入上文……”
讲完之后,先生就叫匡超人和钱致中自己练习,然后去看其他孩子了。等匡钱两人写完,先生又给他们点评,这次又表扬匡二郎写得好,不过钱大郎也不错。然后就吃午饭了。
午饭是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的,由观音庙僧人帮忙加热,孩子们每月除先生的束脩外,还要交一些柴火费。匡超人带的照例是米饭、泡菜、豆腐和鸡蛋。钱致中有时有肉,大部分时间和匡超人吃得差不多,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钱二郎就比较惨了,几乎每天都是泡菜。不过看到先生每天也几乎都是青菜萝卜,钱二郎也就不那么难受了。
孩子们中吃得最好的是顾土新,几乎每天都有猪肉吃,据他说他父亲是杀猪匠,因此一直都会有零碎肉块吃,这令孩子们很是羡慕。另外,潘保正家的潘大郎也经常吃肉。据潘大郎说,整个村子都归他爹爹管,谁要是作奸犯科,小心他爹爹拿他去见官。不过匡超人对潘保正没什么印象,可能是因为家里是走夫贩卒,被人看不起的原因吧。
吃完饭,先生出去洗碗,孩子们可以放松一会儿。钱致中把竹篮收好,然后拿出一本书来,大声说道:“来来来,看,这是什么书?”
孩子们呼啦啦都凑了上去,把钱致中围在了中心。匡超人犹豫着自己要不要去看,只有顾土新还在不慌不忙地嚼着肉,他通常都吃得多,吃得慢。只听钱致中大声念道:“三科——墨程——持运。知道怎么意思吗?”
孩子们无人应答,钱致中觉得很满意。“三科,就是最近几次科举考试。知道为什么是‘三’吗”有孩子说:“我知道,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三’,是虚数,表示‘很多’。”钱致中讲话被打断,很不高兴,使劲瞪了那个孩子一眼。那个孩子就不作声了。
“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嘛,就是八股文。”“就是你和匡二哥正在学习的八股文吗?”一个孩子问道。钱致中答道:“不错。知道我这书有什么用的吗?里面都是考官给考生写的示范八股文,还有考中的士子的文章。这本书里的收录的文章,都是马先生精挑细选,从那些程文墨卷里选出来的。”孩子们还不太明白,匡超人心里怦然一动。
钱致中又说道:“再说一遍,程文就是考官写给考生的示范八股文,墨卷就是考中的士子的文章。马先生不仅选出了其中优秀的文章,更难得的是,他还给这些文章做了批注,有了这些批注,你就能知道,这些文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就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孩子们恍然大悟,匡超人有些坐不住了。
有孩子问道:“马先生是谁啊?”钱致中说:“这马先生嘛,是一位名士。他曾经三次考了案首,三次第一名!“马先生真了不起!”有孩子惊呼道。“他一定是状元咯!”
“这个嘛,”钱致中声音小了些,“他还没中举呢,只是考秀才时的县试、府试和院试他都考了案首。”“不过,”他声音又大了起来:“他只是时运不济。我父亲也是时运不济,而我就不同了,我一定能中举!”孩子们见他这么自信,一时竟无言以对。匡超人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竟然也凑了过去,他觉得脸上有些微微发热。他发现自己脸红了。
钱致中满意地站了起来,环顾四周。这时他发现了匡超人,得意地撇了他一眼,就把书放回课桌内,出去上茅厕了。匡超人避开了钱致中的目光,垂头丧气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钱二郎发现了他闷闷不乐的样子,犹豫了片刻,就走到他哥的课桌旁,悄悄把书拿了出来,走过去递给了匡超人。匡超人脸更红了,他看着书,一时不敢接。“这不太好吧?”他问钱二郎。
钱致和说:“没事儿,你赶紧翻翻,翻完了我放回去就是了。”匡超人再也忍受不住诱惑,赶紧拿着书读了起来。没想到钱大郎很快就回来了,钱二郎赶紧把匡超人挡住,背对着钱大郎,把书塞到了自己的衣服下,慢慢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钱致中伸手去拿书,想到这书今天给自己带来的胜利,心里就禁不住得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