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2/3)
人们清晰地感触到,涌动在脚下大地的微微振动,足足持续了好几分钟。
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那颗惴惴不安的心脏,仿佛也跟随着“深部一号”一道,撕裂开厚实坚硬的地层,在一段又一段紧密的熔融态岩土包裹中,向着未知的地壳深处,不断经历着未知的下沉,却又执着地探索前行。
很快,从“深部一号”遍布舱体内外的摄像头所传回的实时画面,就被清晰完整地投射在了基地测控指挥大厅的巨型液晶屏幕上。
持续工作中的熔融发动机,用超高温离子射流,为潜航器融化并排挤开航行方向上的一切阻碍物质。
从“深部一号”成员们的视角看去,覆盖了整个视角的全息影像,正无比真实地反映出舱外所发生着的惊人景象。
在骤然升高的温度下,炽热的岩浆暂时摆脱了固有分子结构的束缚,如同从深渊蔓延开来的地狱之火,围绕着圆柱形的舱体,疯狂地翻滚涌动着。
而随着“深部一号”的不断下潜,豁然洞开的柔软岩层,又在舱体尾部飞快地凝固合拢,重新填满了地下潜航器刚刚开辟通过的空间。
位于第一副驾驶位的导航员,抬头望向,仅与自己隔着三十多厘米舱体厚度的外部真实影像,不禁伸出了右手,仿佛仅凭借在舱内空气中的凌空触摸,就能碰及到舱体外部包裹着的巨量地质物层。
而在测控指挥大厅内的人们,通过远程传输回来,显映在屏幕上的动态画面,以及悬浮在屏幕正上方,一组绝对值数字正在不断增加着的深度计数仪,同样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奇特刺激。
在那身后不断增厚加重着的亿万岩层的负重推挤下,置身于潜航器内的成员,感觉自己犹如一群无知而困顿的莽撞愚者,竟然会主动选择,滑向那前途叵测的茫茫深渊。
伴随着绝对封闭幽暗环境之下的孤寂恐惧,一种在地面上难以想象的沉重压抑,已经悄然爬进了每个人脆弱的心房。
首次潜航的终点深度,设定为地下十千米左右的位置。
在“下潜”的过程中,通过捕获游移在岩土缝隙之间的分子化合物与纯净原子,深部探测装置持续不断地探索着沿途的物质成分,经过元素识别计算机的序数核对,“深部一号”在途径的区域,先后发现了包括油母页岩、钾硝石、金红石、硫镓铜、高纯度铼,以及部分稀有的重稀土化合物富集区等在内的多条珍贵矿脉,并分别对其所占据的规模和中心方位,做出了初步判读。
测控指挥大厅内的专家们,在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中,开始变得振奋起来——
在自己脚下的地壳深处,果然储存着大量尚未开发的自然宝藏,如能有效地开采利用,则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支撑起国内自主“大循环”的战略目标,帮助国家渡过这段蔚为艰难的封锁时期。
自进入地壳世界以来,设定了精密警报阈值的蜂鸣声始终未曾响起,根据元素识别计算机的测算,在既定航向前方至少七十千米范围内,均为普通硅酸盐元素成分为主的常态地层。
然而在继续向地层前进了大约三四千米后,凭借自己最为直观的身体感官,潜航员们很快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当突破某一层薄薄的岩层后,“深部一号”前行的阻力,似乎在一瞬间消失了。
与此同时,潜航员们感觉自己如同置身于一间自由坠落的电梯厢内,在指向地心的深度方向上,开始快速下坠。
竭力保持着冷静的乘员们环顾四周,透过舱体内壁反映的全息影像,他们发现,此时的潜航器,仿佛陷入了一片虚空境地,已经看不见之前盈满视野的,因受热溶解而不断向后流动的汹涌岩浆。
而千万条呈现丝絮状绽放的亮橙色火焰,则不断划破着虚空的黑暗,如同雷雨云层中的一道道微型闪电,紧紧包围住了孤独沉沦的“深部一号”。
可是在元素识别计算机的显示结果上,却依然呈现的是固态硅酸盐类构成的地层。
虽然视觉上一片空荡,但是有经验的化学分析员认为,此时的舱体外部,应当已经充满了高密度的,类似乙炔、硫化氢一类的易燃气态物质。
也就是说,随着熔融发动机自身,以及整个舱体与外部物质因为不断摩擦而产生的热量输出,此时的他们,完全浸泡在了一片正在持续低烈度燃烧的“气态海洋”之中。
这种程度的燃烧,并不能对潜航器的舱体表面造成什么严重损伤,但是由未知成分引燃所导致的长时间氧化反应,有可能加速舱体表面防护漆面涂层的变质反应,那样的话,这种反应终将撕开保护,侵蚀到内部脆弱的金属夹层。
这样下去,危险也许会迟到,但不太可能缺席。
可是,此时的“深部一号”犹如一条潜入深海却突然全身麻木的巨鲸,在远小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