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

刺杀(1/4)

  【刺杀】

  瓦蓝透亮的秋色空际里,一队队南迁的大雁群落正在缓缓翱翔,它们预备过冬的启程,相比往年时节,提早了半个多月。

  不过仔细看来,生物的自然感知能力还真是神奇,果不其然,就在十月的最后一周,地处秦淮一线的温带山坳,竟然罕见地迎来了,入冬前的第一场降雪。

  离职后,回到家乡蛰居的陈深,已将过去这段时间里跌宕苦闷的心绪,逐渐地平复下来。

  远离喧嚣的城市繁华,在这片故土上,每当在竹林掩映的璀璨星空下踱步,亦或在田泽流淌的宁谧溪畔间捕鱼,舒畅呼吸着自幼熟识的泥土气味,悠然聆听着阡陌相通的牛哞犬吠……陈深似乎再度找回了,伴随童年成长的那一份无忧与惬意。

  利用难得的闲暇时光,凭借过人的记忆与耐心的研究,通过从县城电子市场淘来的各种元器件,陈深成功复制了一台简易版的深部探测仪。

  虽然,与当年外派南美矿区期间使用的那台相比,这一台低配得近乎有些简陋,但在有限的地下深度范围内,对于低微量迁移元素识别的准确程度,还是令他感到颇为满意。

  规模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实施,已经成功滋养了北方绵延千里的半干旱气候下的广阔平原,极大保障了国家主要粮食产区的连年丰收。

  随着北粮反哺南方的趋势愈发显著,在山川错综的南方地区,沿江伸展星布,与环湖分割成块的宝贵平原,被更为密集的新生代工业体系所贪婪攫取。

  新的产业机遇,带来了更为惊人的财富创造盛景,由此激发出,前沿科技引领之下,现代城市群新一轮提速发展的规模与活力。

  而与此同时,加速迭代的高新产业与不断聚集的城市人口,对于古老而珍贵的文明源泉——水资源的需求,也急剧攀升。

  利用深部探测仪这个自制的“黑科技”,陈深帮助乡亲们,在远离河道的丘陵地带准确定位,高效地打出了好几口储量充沛的地下水井。

  鳞次栉比的层层梯田,在山茶盛开的时节,俨然化身为一片生机团簇的粉色海洋。

  亿万人口散布在广袤的国土上,横跨五个时区,纵揽寒温全季,在动辄数百乃至上千公里的交通转运洪流中,成本高昂的航空运输与工程庞大的机场建设,对于土地资源与人口密度相对匮乏的地区而言,并非现实中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最佳选择。

  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突破引领,一条条时速达到五百公里的陆上转运动脉,在城镇乡野星罗棋布的山谷丘峦之间蜿蜒穿梭,串联起一个个人员与物资节点,搭建出了互联相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信息便捷交流的畅通渠道。

  在家乡方圆四十里范围内,面对回环往复的山梁壑谷,陈深的探测仪,协助远道而来的铁建施工队伍,详尽识别出每一处山体内部的岩层构成与地质条件,以最快的速度,找准了最适宜开凿隧道的直线方位,极大缩短了高速铁路在本地区段的建筑工期。

  国内具有战略意义的富集矿藏已临近枯竭,随着外围封锁的持续强化,依赖关键元素的特种工业,开始陷入后继乏力的发展困境。

  在有效突破外部封锁之前,放眼尚未充分探明的国土地表之下,探察新的矿源,成为了关乎国运的当务之急。

  自一千三百年前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算起,这里的土地,几乎就是资源贫瘠的典型代表。

  生存中的艰辛与穷困下的思变,很早便催生出了较为发达的商业文化,以致数代以来,从未有人认为,在这片土地下,会有什么能够带来命运转机的自然恩赐。

  然而,科技的力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认知。

  在孩子们常去捕鱼捉蟹的湿地边缘地下,发现了一处初步估算储量超过五十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

  而在很多村民幼时经常奔跑玩耍的“荒石岭”,其山脊线正下方约六百米的断层区域,发现了储量丰富、涵盖四十多种元素的重稀土矿带。

  陈深和他的成果,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家乡的发展面貌。

  来自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锦旗与表扬信纷至沓来,上门牵线说媒的也是络绎不绝,甚至有人提议,在安居新村的正门入口处,为他镌刻一尊功德碑。

  哭笑不得的陈深,实在接受不了如此大张旗鼓的安排,在他的坚决推辞下,热情高涨的乡邻们只得悻悻作罢。

  返乡的几个月以来,几乎每一天,陈深都会接收到各类电话、短信、邮件,大多数都是请教相关技术问题,或者希望在勘探与探测领域开展合作的内容。

  对于前者,陈深耐心回复,对于后者,则大多选择了婉拒。

  对于目前难得享受到的自在与恬淡,他十分珍惜,并不想这种生活状态被轻易打破。

  在小镇主干道的一家小餐馆里,陈深刚刚吃完一大碗嗜爱的荠菜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新月刀三分归汉照夜白海布丹传奇穿越回三国之我是王子均刘备偷看我日记,立马跑去卖草鞋三国都被我挑了群雄争霸:开局救蒙毅,自立吴国三国之无限乱战氪金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