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孙总督江湖殒命,徐太师洛河勘灾(1/2)
大雨,洛城殿。
几日的瓢泼大雨虽然带走了洛阳的暑气,但也让李晔的心中充满了不安,淮河的汛期转眼到了,江淮百姓能否渡过难关,时时让他难以入眠。
李晔看着窗外瓢泼的大雨,淅沥的雨声犹如音符般拨动着他心中的每一个神经。
“这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啊。难道真的是天灾人祸吗?”李晔忧心地感叹道。
“是啊,皇上。”太监刘季述道。
“恩?你说什么?”李晔微微皱眉。
“啊,小的失言了。”刘季述赶忙跪下。
“对了,我怎么没见过你。”李晔转身问道。
“禀皇上,老奴是从别宫调来的,前任太监总管张居翰被陛下贬黜后,奴婢就顶替了他的位置。”
“是嘛。”李晔定睛注视着这个陌生的面孔。
“那你说,这场大雨是因为朕的仁德不够,所以上天才警示朕?。”李晔问道。
刘季述显然不如张居翰那样圆滑,于是赶紧改口道:“不会的,风林火电本是自然之力,陛下多虑了。”
“但愿吧。哦,有没有前任漕运总督孙偓的奏章?”皇帝问。
“回陛下,还没有。”
“孙偓长期负责江淮漕运,虽然致仕归乡,但朕许以随时上奏的权力。哎,淮河是朕最不放心的地方,按理说,这么大的雨,孙大人的奏章早就该到的。不行,朕得亲自去一趟江淮。”
“陛下不可啊,现在的时节,舟船不通啊。”刘季述连忙说道。
“就是不通,朕走也要去看一看,皇考曾教导朕凡事要身体力行,现在正是时候。”李晔斩钉截铁地说道。
“哎……陛,陛下。”刘季述欲伸手阻拦。
李晔推开刘季述,大步向门外走去。可刚到门口,正巧不巧撞上前来送信的小太监。
“皇,皇上,奴婢万死,奴婢万死……”小太监惊恐地伏地磕头道。
“什么事啊,这么慌张。”刘季述嗔怪道。
“启,启禀皇上,前任漕运总督孙偓孙大人他,去世了。”小太监颤颤巍巍地说。
“什么?!!”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般,李晔有些没站稳,“怎,怎么会呢?!”
“什么时候的事?”刘季述问。
“就在前几日,大雨让运河淤积,孙大人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要去堤上视察,回来的时候发了高烧,昨天夜里,就去世了。”小太监道。
“这,这不可能啊!额……”,李晔突然感到一阵晕眩,双手下意识地撑住了桌子才没有跌倒。
刘季述赶忙上前去扶,却被李晔一拳捶开。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雨点从门外飞进,重重地打在皇帝的脸上,半晌,李晔才长叹一口气:“天不佑我大唐,真乃多事之秋啊。”
……
大雨仍在下着。
洛阳城内的归义坊里,聚满了前来悼念的人群,雨水浇打在一朵朵黄油伞上,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老臣孙偓一生的功绩。
李晔缓缓地穿过悉索的人群,在内侍的围簇下径直走到了正堂。
齐首望去,古朴的八仙桌的正上方静静立着一块发黄的木匾——“安贫乐道,乐在其中”。
李晔走进孙偓孙大人生前的卧房,屋里的光线有些暗,墙脚还摆放着孙大人生前写字的书桌。拂去桌面上的细细的尘土,边角处依然卧着那本没看完的《论语注疏》。
“传旨,孙大人生前简朴,高古清贫,今赐入太庙,永远供奉。钦此。”
夜晚,皇后寝宫内。
“哎,老臣日渐凋零,朝堂内放眼望去,尽是梁人矣!”
李晔靠在皇后的怀里无奈地说道。
皇后看着他,像是抚慰着一头受伤的雄狮,虽然身为狮群的首领,但耳鬓处银白色的发丝告诉自己,皇帝已不再年轻,病痛和朝政一样,渐渐掏空了他的身体。
然而,孙偓的葬礼刚刚结束,一件突发的事情,再次扰乱了朝堂的宁静。
由于连日大雨,洛河水位上涨,时刻威胁着下游数十万百姓的安全,不得已,李晔派遣徐彦若为钦差,处理救灾事务。
徐彦若东宫西席的位置还没坐热便急赴勘灾,但他还不知道,此去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连日的大雨冲毁了洛河沿岸的多处堤坝,很多农田成为一片泽国。一路上,徐彦若看到了灾民无数,让他忧心如焚。
“大人,雨太大了,咱们找个驿站歇息一下吧。”随从言道。
“不行,陛下给定的期限一天也不能耽误,大家不要有畏难情绪,继续赶路。”
泥泞的路面不知多少次陷住马蹄,众人的衣衫也不知被雨淋湿了几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