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这点事上部

良将杨继业(1/2)

  太原被攻下了,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城破后,赵光义亲自接见了一个人,准确的来说是俘虏。

  北汉名将刘继业被宋军俘虏,等待着发落。

  刘继业名气太大,赵光义也早就听说了,见面后,二话不说,松绑。

  画面就不细讲了,脑补画面参照(水浒传)宋江招抚画面。

  直接说结局吧!

  刘继业感动的稀里哗啦,成为了宋朝大将。

  在刘继业心中自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太原城的陷落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时间罢了。

  好!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评书上的重要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杨继业名字很多,改来改去。我先说一下他的本名叫杨重贵。

  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从小洒脱有侠气,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曾经对他的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成年后辅佐刘崇,为保卫指挥使,因为骁勇善战出名。经多次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每次都能取胜,国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无敌”。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平时就听说过刘继业的名气,曾经重金悬赏寻求他。后来刘继业所守的太原非常危急了,刘继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派使者召见刘继业,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军队回朝以后,任命刘继业为郑州刺史。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

  

  一提到杨业,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杨家将。在杨家将的演义版本中,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在京剧《四郎探母》中面对八千岁的质疑,杨六郎说道“我大哥替宋王把忠尽了;我二哥短剑下命赴阴曹;我三哥被马踏尸骨难找;我四哥落番邦无有下梢;我五哥弃红尘剃度修道;我七弟被仁美箭射芭蕉。哪一阵杨家将尸骨还少,论功劳才挣下这玉带蟒袍!”足可见杨家的一门忠烈,以至于后来无论是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还是金庸笔下的杨铁心、杨康、杨过三都以杨家将为先人。

  

  说到杨家将,大家又都对想到潘仁美,潘仁美是在中国戏剧和小说话本中的名字,潘仁美本名叫潘美,很多人不管是看小说电视剧还是历史,都觉得是因他的缘故,害死了忠心耿耿的杨将军。潘美曾经是追随柴荣的,也立下过不少大小功劳,柴荣很看好他,他也一度获得重用。后来陈桥兵变发生之后,潘美听从赵匡胤的话,劝降了一个重要的将领,赵匡胤对他十分赏识。在跟随赵匡胤一路南下征战的过程中,潘美立下大功,为宋朝的建立和江山的奠基作出巨大贡献。除了战场上的骁勇善战,潘美的人品也是有史可证的,赵匡胤发动兵变之后,夺取了皇位;潘美虽然说跟随了赵匡胤,但并不忘旧主恩德。他只是没有像一般人认识中的忠臣一样,随旧主而去,而是想尽办法拼死保住了柴荣的后代,并且将柴荣的儿子养育成人,也算是善良正直忠诚的个人美德的体现。

  

  民间很多百姓都觉得这是潘美故意不去支援杨业,最后导致杨业落得惨死的下场。但是根据史料中记载,杨业的死包括这场战役的失败,主要原因不再潘美身上,而是在于王侁。王侁是当时这场战役的监军,但是他缺乏作战经验,偏偏又是大权在握,掌握着主要话语权。当时杨业在仔细地分析战局战况之后,提出声东击西的打法,因为敌军人数远远超过我方将士人数,正面对抗绝对讨不了便宜,但是这个战略不仅没有被王侁采纳,还被他嘲笑了。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三国:开局娶了个公主三国之终极召唤我可是圣人汉光武帝刘秀三国,董贼竟是我自己奚容先生的五姨太:落魄格格异界乱战召唤横推三国之无限爆兵诸葛孔明的人生模拟器重生之三国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