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我的傻姑娘

后记(三)(2/3)

p>

  “另外,我更喜欢‘急风骤雨’,既然是中途意外遇见的雨,不至于严重到‘骤雨疾风’,‘急风骤雨’显得更平和一点。”

  在表哥面前,班门弄斧,还是没那么有底气,加了一句,外行点评,冒犯之处,见谅。

  “‘骤雨疾风’和‘急风骤雨’其实意思是一样的,诗词里要求平仄对称,在宋词里面比较多,都是倒装句,讲究每个字的押韵平仄对称,要求很严。”

  “写古诗,七言诗和五言诗有明显不同,七言诗一般第二个字和倒数第二个字,十之七八都是同一个音,或者平音,你可以读一下,被称为七言圣手王昌龄的诗,基本都是这样。五言诗是相反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基本平仄音是错开的。”

  “学古诗词,我个人兴趣蛮浓厚,探讨这些,不存在要把观点强加给谁,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像大文豪苏轼、苏辙、黄庭坚三人读到杜甫的一句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们都觉得‘湿’字太平庸,都想改,最后发现,隔了几百年,三个大文豪商量后,怎么改都改不好。”

  表哥还是强大,虽然我早有说要好好学习古诗,一直没真正地践行,没想到,他一个人在那里,坚持不懈了这些年。

  接着,表哥又发了一首诗给我看。

  《重阳节公园书所见》

  时逢佳节又重阳,

  谁窃桂花遍地黄。

  秋风不掩轻狂状,

  犹搅满园飘清香。

  表哥问,“帮忙看看,这里面哪个字或词用得比较好?”

  看了半天,我没弄清楚,为什么是窃,为什么会搅,那么美的场景,看起来一团糟,我说,“不”。

  表哥喜欢“窃”,说这个字表现出桂花的凌乱,因为桂花可以做糕点,是可以有人正常进行采摘的,如果是采摘,不会那么凌乱。

  “古诗词往往一个字可以把意境写得很生动,但我到不了那个境界。”

  “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里的‘闹’字,把春天写活了。”

  “至于像贾岛碰到韩愈的‘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经常读古诗词,对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桂花一吹都遍地,还用‘窃’吗?”听完后,我把疑惑甩给表哥。“我感觉用‘窃’不太自然,可能每个人对景物的理解不一样,显得有点做作,我喜欢‘不’字,有我行我素,任意东西的感觉。”

  “那你觉得,如果要换一个字表现桂花的凌乱,无拘无束,换个什么字好?”

  “谁见桂花满地黄。”我答复他。

  “‘见’我个人不太认同,桂花落在地上肯定有落的动作,是谁敲,谁碰,谁偷……应该有个动词。”

  “摇。”我想着,小时候想吃树上结的枣子,会死劲地摇树干。

  “不错,不过我觉得弄比摇好。”表哥回复。

  “我喜欢摇。一般采集桂花,也可以摇,也可以敲。但摇字更美,敲感觉动作不好看。弄的话,动作表述不清晰。”

  “先入为主吧,我还是觉得窃字更有意境。更能体现散落桂花的凌乱。如果用摇字,从主观上来说,有一定的掌控之意,不好体现那种自然的凌乱。”

  “嗯,个人所好。问题是,谁会去窃呢?意境是一回事,现实生活中,谁会去窃,采集都很少有人采,都自生自灭了。”我也是,碰到什么,那种不依不饶的纠结,总不能忍住。

  “体现每个人的想法。”老哥纠结于人看到桂花,会想到为什么乱。

  “嗯,交流还是满有意思的。相互开心。”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有握手言和。

  “让”我想着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回复他。

  时逢佳节又重阳,

  谁让桂花遍地黄。

  秋风不掩轻狂状,

  犹舞满园飘清香。

  “让,不错。舞,不妥。与轻狂不符,漫天飞舞,必须是很大的风。”

  “卷呢?”

  “至少也得是中等的风。”

  “哈哈,可能是女性和男性的视角不同。”

  “你觉得撒和散字如何呢?我想你至少认为比窃字好。”

  “都不好。”

  “这首诗的桂花香,桂花无论是否撒满地,只要花开了,它的幽香是一片片的,香味四溢,老远都能闻得到,你想表现的秋风飞舞的状态?还是桂花的香味?为什么我昨天用‘见’,我想突出看到的场景,你是想突出花在落之前的动作,每个人想的画面感不一样,写出来的着重点就不一样。我改的是我喜欢的样子,你喜欢什么样,你说了算。”

  “我只是探讨每个字之间的微妙的变化,撒也好,分散也好,遣散也好,换一个字,含义不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关上新世界的大门开局忽悠女娲,我苟成了人族老祖渔生苦短开局觉醒生死簿,收录诸天神魔诛仙青云之上大秦最后人仙诸天之果封神:开局剧透,忽悠纣王当昏君鬼狐书生大晋殓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