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我的傻姑娘

后记(一)(1/2)

  读大学的故事总想写,也写过几次,每次半途而废,总感力不从心,写不出想要的样子。

  这次时间充裕,又经历了三十年时光打磨,人也日渐成熟,能跨越时空,看出当初种种现象后面的逻辑,勉为其难,写错了,也无事,无伤大雅的错。

  在大学,书读得一般般,成长的过程却刻骨铭心。

  青春,实在是最美丽的季节,不记录下来,太可惜。

  趁着还有点微薄的记忆,将过去身边发生的、看到的故事,收纳一部分在这里。等到哪一天,老了,还可以来这儿神游一番。

  看看,曾经的激情荡漾,醉眼迷离。

  现在网络的写作平台真让人心醉,还什么都没写,所有的作者都贯以“作家”的称呼,没作品也能成“家”,这个“家”字,让我在书写时,以“家”的标准要求自己,既然写,该尽力写出“家”的样子。

  相比以前写字的随性,这次上架后的文字,都反复打磨,仔细推敲。上的时候虽仓猝,改的次数也频繁,没事的时候,读一读,看一看,又觉哪个字不妥,再改一改,有的甚至改过来又改过去。

  电子版的文字真好,错哪个字,改哪个字,想在哪里添加就在哪里添加。真有点佩服以前码字的大佬,也困惑,他们从手稿到完稿,该有多少时间花在誊抄上!

  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母亲是第一位读者,我跟母亲说,你有什么意见,可以跟我说,母亲回复,故事太平淡了,里面看不到什么生活阅历。

  当时已经写了快一半,有点打击我。

  于是,再发给三位最好的朋友看。回复我。

  “看了一部分了,我很少看这么长篇的小说,因为你的原因去看,居然还看入迷了,而且第一章我试着去读,还居然有一段话,读的感动得都哭了!”

  好友正在学配音,朋友圈里经常能欣赏到她配音的小作品。

  “只看到有两个地方有错字。”

  “下次有错字的时候,你帮我记录一下位置发给我。”

  “好的,我是准备记录的,在床上躺着看,又不想起来,我知道大概位置,下次找出来。”

  “好像第一章第三页,崩溃写的奔溃,好像第六页吧不太记得。”

  “你真的很会写,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普通的词汇运用得恰到好处,那么贴切,一看就感同身受。”

  “我以前对散文感兴趣一点点,现在才真正懂得文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很好,同龄人同经历同感受。看似平淡却触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

  朋友的支持,成为我后面书写的动力,虽然是在自言自语,也希望写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共鸣,一个人是可以唱歌,可谁都希望在唱歌时,旁边有一群喜欢听的人。

  然后,鼓起勇气,将故事发在微信好友圈。

  一位远方的,对文字也有着同样偏好的朋友看到后,打电话过来,跟我分享写作心得。说佩服我,竟写了这么多的字。

  我说,也没经验,第一次写,好多地方还很粗糙。

  她后来说的话,点醒了我。她说,是这样的!一开始先拉个框架出来,就像做房子一样,先把基础做好,接着是装修,看哪里需要加强功能、美化,再慢慢地添加。

  “有什么修改建议,可以提一下。”

  “你这主要是写的身边的故事,不是纯虚构的,不太好提。”

  之后,她把阿耐的《大江东去》图片发给我,说她很喜欢阿耐的这部作品。

  她让我知道了,文字是可以用来记录,但记录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不需要一次到位,可以慢慢地改,慢慢地磨。

  当然,最牛的支持,是我的德表哥。

  德表哥是二舅的儿子。我总说家里的表哥数不清,是真数不清。

  母亲有三位哥哥,三位姐姐,她最小。

  她的大哥有四儿子,一女儿;二哥三儿子,四女儿;三哥二儿子二女儿。大姐二儿子四女儿;二姐三儿子一女儿;三姐一儿子二女儿。

  这里面,我只比一位女儿大,一位儿子大。

  仔细数完,我有十五位表哥,十三位表姐。

  太多了,有的哥哥的孩子都跟我一般大,小时侯一起玩,他们喊我姑姑,都有点不习惯,心想,我还这么小,怎么被喊得那么老呢!

  跟德表哥加为好友,也是为了方便每年春节拜年用,因为家里的老人们每年住的位置都不一样,拜年之前,大家习惯彼此间先核实一下地址。

  德表哥的诗词功底深厚。朋友圈写的主要是诗或者文言文,才刚学会发朋友圈。

  二舅仙逝以后,每隔七日,他会发一首小诗,抒发他的思念之情,最后的一大长篇,让我对二舅的生平有了全面的认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新月刀三分归汉照夜白海布丹传奇穿越回三国之我是王子均刘备偷看我日记,立马跑去卖草鞋三国都被我挑了群雄争霸:开局救蒙毅,自立吴国三国之无限乱战氪金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