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公元前177年之大汉王朝(十一)
贾谊,这位西汉时期的杰出人物,出生于公元前200年,
逝世于公元前168年,他的故乡是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如今隶属于河南省。
贾谊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西汉初年便崭露头角,被世人尊称为贾生。
他的主要著作《新书》,是由刘向整理编成的,最初被称为《贾子新书》,
这本书汇集了贾谊的许多重要思想和政治主张。
贾谊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十八岁时,他因文才出众而受到郡人的广泛赞誉。
他的文章不仅文采飞扬,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政治见解。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对屈原和贾谊都怀有深深的同情,
他在《史记》中为这两位文学巨匠撰写了合传,使得后世常常将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象征着文学与思想的双重高峰。
贾谊的著作主要分为文赋两类。
在散文方面,他的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和政治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
在赋的创作上,贾谊同样成就斐然,尤其是《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最为人所熟知,
这两篇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世赋作的典范。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其诗作《贾生》中,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
表达了对贾谊命运的同情和对其才华的赞赏。
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贾谊在政治上的失意,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文学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贾谊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却如同璀璨的星辰,
照亮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天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贾谊,西汉初年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与转折。
22岁时,贾谊的命运迎来了重大的转机。当时,汉文帝擢升吴公为廷尉,
而贾谊因吴公的推荐,得以进入中央朝廷,担任博士一职。
在担任博士期间,贾谊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见解,
经常在文帝面前发表对时政的看法,深得文帝的欣赏和器重。
他的才华和见识在同僚中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因此,在短短一年之内,
贾谊被提升为太中大夫,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官职,显示了他在朝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开始重组内阁,
许多前朝老臣被边缘化,而文帝做代王时的心腹和年轻人逐渐得到提拔。
贾谊也在其中,文帝提议让他担任公卿,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和权力的象征。
但是,这一提议遭到了前贵族和宗室阶层的集体反对。
丞相周勃、东阳侯张相如等老臣集体上书,
他们认为贾谊“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这表明他们对贾谊的快速升迁和影响力感到威胁。
公元前176年,贾谊的政治生涯遭遇了重大挫折,他被文帝外放至长沙,辅佐长沙王吴著。
贾谊认为自己的仕途已终结,心情非常悲伤,在渡湘江时,他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
在长沙的第三年,有鸟飞入他的房屋,贾谊有感而发作了《鵩鸟赋》。
这两篇赋作是他的骚体代表作,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公元前173年,随着周勃等老臣被文帝驱逐出权力中枢,贾谊得以再次被召回长安。
文帝再见贾谊时,曾感叹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这句话显示了文帝对贾谊才华的认可和对其政治见解的重视。
然而,关于此事后世有争论;李商隐在其诗作《贾生》中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认为贾谊没有年轻时就得到重用是国家的损失。
但近代学者认为文帝只是以政治家身份表个姿态,李商隐的解读过于妇人之见。
不久后,汉文帝提拔贾谊为爱子刘揖的太傅,贾谊得到重用后激情饱满,文体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是他这时的代表作,其政论文洋洋洒洒,文采斐然,
这些文章也是从楚辞到汉赋的重要桥梁,显示了贾谊在文学和政治思想上的重要贡献。
不幸的是,公元前169年,梁王坠马而死,贾谊的未来国师之路也戛然而止,并于第二年死于抑郁症,时年33岁。
贾谊的去世,不仅是他个人悲剧的终结,也是西汉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一大损失。
《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它深刻地分析了秦朝的过失,并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
这篇文章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对秦始皇、秦二世、子婴三代的统治进行了批评,并探讨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上篇《过始皇》主要回顾了秦国自秦孝公以来逐渐强大的历程,
强调了秦国变法图强、地理优势、战争策略等因素对秦国崛起的贡献。
贾谊通过对比秦国的强盛和陈涉起义的微弱,得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句话成为《过秦论》的核心论点,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攻守之势的变化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中篇则具体地论述了秦朝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
指出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
到了秦二世时,仍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
下篇讨论了在秦朝危难之际,如果子婴能够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
或许可以守住三秦之地,但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政策导致上下“雍闭”,
子婴孤立无援,最终不免灭亡的命运。
《过秦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历史分析和独特的文学表现力,成为了千古流传的文学精品。
它不仅对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借鉴价值,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贾谊在文章中倡导约束君主权力,建立君主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并强调君主应有仁、义的道德要求,以身作则,影响社会风气的转变。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的“太史公曰”中大量引用了《过秦论》的内容,显示了他对这篇政论的推崇。
同样,《汉书·陈胜项籍传》也引用了《过秦论》的部分文字,进一步证明了这篇文章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当代学者对贾谊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道德解读并不能全面解释政治的复杂性。
《过秦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在于它激发了后世对于政治、道德和治国之道的持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