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203章 开辟新海上丝绸之路里程碑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226 2024-11-15 07:26

  派鲁斯塔姆随李泰等人一起出征,这不可谓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至少,就真实情况而言,李泰等人都是从他身上得益甚多!

  尤其是大唐军方将领们,他们一向作战的,那都是正北方向的东突厥,而非是西突厥。换而言之,他们对东突厥了解详细,甚至还亲手灭亡过东突厥,但对于更远,相对大唐威胁性较小的西突厥,他们却知之甚少。

  鲁斯塔姆对付西突厥的经验很老道,在这一点上,就比同样处于波斯东部的苏达克总督来的好,后者却是因为行政总督一省首长的,平时掌握的是自己行省领地内的生杀大权,但却不是主要用于防备西突厥进犯的。因此,他虽然也与西突厥打过交道,但却并没有鲁斯塔姆这为在东部边境呆了将近10多年的前宰相来的熟捻,虽然,苏达克呆的年月更久……

  一路上,最辛苦的,那可就是李泰了,不仅连续不断地学习关于作战的知识,关于行军夜宿的常识,还要研究对于草原作战最有利的战术等等,也幸好他们此刻正在进行追击泥孰系西突厥势力,而不是被追,否则,按李泰这种大有临时抱佛脚的思维和方式,不出问题才怪了!

  ..........

  同样的,在这之前,唐玄奘与拘摩罗王一起晋见戒日王,玄奘西去印度求学时,在今日印度阿萨姆邦的西部存在着一个名叫迦摩缕波的国家,国王的名字叫拘摩罗,崇尚知识,虚心好学,选贤聘能,招揽才俊,四方博学多识之士受其重用者极多。当他听到玄奘自中国唐朝来印度学习佛法的消息后,便多次发出邀请,希望与这位来自异国的佛教僧侣见面,交个朋友。拘摩罗王崇敬的是有学间的人,对有学问的佛教高僧自然崇尚有加,但对整个佛教就不怎么敬重了。他邀请玄奘,自然也是冲着玄奘本人的名气来的。那时,玄奘正在戒贤论师门下受业,怕误了学业,他几次回绝了拘摩罗王的邀请。后来,戒贤论师对他说:「欲报佛恩,当弘正法。拘摩罗王向来崇尚外道,现在邀请沙门,正是我教的一大善缘。如能使拘摩罗王藉此机会改信佛教,则是佛教发展的大好时机。希望你能发扬舍身求法的精神。不辞辛苦,去与拘摩罗王见上一面,设法感化他。」玄奘推辞不过,只好来到了迦摩缕波国。

  玄奘是否感化了拘摩罗王皈依佛教,这是外人不得而知的事了。然而,玄奘与拘摩罗王的见面却引出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玄奘与拘摩罗王见面时,互道慕名、久仰之类的客气话后,拘摩罗王问玄奘道:「现在印度各国中有很多人吟唱支那国的《秦王破阵乐》,所谓的支那,是不是您的国家呢?」玄奘回答:「不错,你所说的支那就是我的母国。那首《秦王破阵乐》,是歌颂我国皇帝之盛德的。」拘摩罗王说;「想不到你是那个伟大国家的人。我早就听说支那国文明昌盛、繁荣富强,已久有东望之心,只因山川险阻,无法遣使问讯而已。」说毕,叹息不已,又道:「真想遣使给你的国家送些礼品去啊!」玄奘听完,亦是感叹不止!想不到自己母国的名气在远方的异邦早就传扬开来,甚至连母国的乐曲也已在此方流唱,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然而,随后便发生了更令玄奘想不到的事。当他与拘摩罗王相见谈论的时候,印度的另一国王戒日王的邀请信函也随即而至。玄奘便在拘摩罗王的陪同护送下去见戒日王。

  戒日王问:「你从哪个国度前来,来印度的目的是什么?」

  玄奘回答:「我从大唐来,来印度求学佛法。」

  戒日王问:「大唐在什么地方?距离此地有多远?」

  玄奘回答:「大唐在此东北,有数万里之遥,就是印度所说的摩诃支那国。」

  戒日王说:「你说摩诃支那我就知道了。听说摩诃支那国有一位秦王,少年时便已聪明万分,长大了更是神武异常。听说他胸怀大志,谋略过人,终于平定宇内,统一全土,结束了以前的丧乱局面。人们为了歌颂他,都唱《秦王破阵乐》。这是真的吗?这首乐曲,在我们印度也很流行呢!」

  两位国王问的竟是同一个问题,这真是令奘想不到的事。他于感慨之余,对戒日王做了详细的解释,解释了秦王的业绩,也解释了《秦王破阵乐》这首乐曲,致使戒日王对我国大唐亦起了崇敬之心。

  秦王便是我国的唐太宗李世民。公元六一八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的功勋业绩大家早已熟悉,不必赘述。

  《破阵乐》则是他所创的一种舞曲,后改名《七德舞》。舞步摹拟战阵动作,以歌颂唐太宗的武功。他登基为帝后,又令音乐天才吕才进一步协调音律,令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人填歌词,令一百二十人身披银饰为铠甲,持戟演出,凡三变,每变四阵,交错曲伸,首尾相接,以象战阵之形。舞曲激扬慷慨,音律铿锵,以寓勇士扬威战场,奋力搏杀之意。此曲不仅演奏于宫中,在唐代民间亦十分流行。按上面故事所说,此曲于印度当时亦有流传,诸国之人多有吟唱者。玄奘去印度时,其时间不过才是十几年之后,而印度便「闻之已久」了,足见当时中印之间文化交往的频繁与迅速。

  唐贞观二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派王玄策出使印度,拘摩罗王派人向他献上了各种奇珍异宝及地图,总算略表了对中华文明的仰慕之情。

  当然,此时的“支那”一词,并非是贬义的!东瀛辞书《广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

  确实,佛源自西来,是从印度传播至中国的,而“支那”一词,也是来源于印度佛典!

  在东瀛,“从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东瀛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

  东瀛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东瀛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东瀛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狂呼“东瀛胜利!‘支那’败北!”从此,“支那”一词在东瀛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

  1930年,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东瀛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治会议鉴于东瀛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东瀛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东瀛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写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东瀛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国”为“中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支那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支那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东瀛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许再用“支那”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东瀛外务次官向各报社、出版社,东瀛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东瀛还有人以孙先生过去曾用过“支那”称呼为自己辩解。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支那”一词,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支那”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

  但从1905年后,“支那”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先生就不再用“支那”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先生作为革命者,他认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支那”指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

  ............

  总之,在玄奘西行印度之后,戒日王对玄奘提及“秦王破阵乐”十分喜爱,并说“闻其雅颂,于此久矣”。因此,破阵乐迅速在天竺得以传播,可知唐朝与印度间的文化交流信息非常迅捷,而且唐朝音乐舞蹈,也曾对印度产生了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度,与其他地区一样,印度的蚕丝也是由中国传入的,除了丝以外,中国传往印度的还有纸和钢等一些物品。

  李泰希望的大唐对印度的影响,已在此刻悄悄在印度埋下了种子,只待生根发芽,然而,他还缺少一个契机,至少,大唐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够很好的控制古印度的契机!

  那契机便再于接下来的几年内!也就是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那时候,戒日王尸罗逸多便会去世,而他的臣子阿罗那顺则会选择发兵拒绝大唐遣使,并劫夺诸国贡物,使者王玄策从人悉数被擒。

  而在其后,一代名奖王玄策便会巧妙地逃奔至吐蕃国,而不是无功而返地灰溜溜回到大唐。

  他会想吐蕃借精锐1,200人,又发泥婆罗国7,000骑,回头主动攻向阿罗那顺。最终经过激战,生擒阿罗那顺,斩首3,000余级,俘虏12,000人,获牛马30,000头。并于于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庚子(648年6月16日)回到长安。

  因此,大唐在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已经在慢慢铺开,印度的一举一动,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也都在大唐的眼中,更在李泰的掌握之中……

  .............

  不仅如此,大唐的船只商对,也早已通过波斯湾,经过阿拉伯半岛也门,来到了万里之外的东非大陆,且与上埃及孝亿国等有了接触。

  大唐的使者们还与早前就到过中国向大唐朝贡的非洲的甘棠国,殊奈国有了接触。

  这便是开辟了一条全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里程碑了。至少,不管是上古时期,还是西汉与东汉时期,东方的人们都没能够到达这遥远的非洲海岸,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没有延伸至此!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