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宝妈
腊月二十八,李晶和小姑父一家去接爷爷出院。
李晶两个手提着一大堆东西,跟在小姑和表弟后边,他俩扶着爷爷,小姑父去停车场取车了。
等上了车,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
爷爷一会儿问程真:“你们回来过年,要待几天?”一会儿问李晶:“云朗今天回来不?”
大家都认真的答复爷爷,就是平常吊儿郎当的小姑父,也谨慎对待爷爷的问话,因为大家都看出爷爷时日不多了。
前世,爷爷是初七去世的,那时候不准人群聚集,送爷爷上山的人并不多。
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合作社时期,还是大队长。他为人清正,严肃,一丝不苟。队长职务并没有让他为家人谋福利,对待工作也比较严谨,以致生产队解散后,他并没有连任。
但由于他以身作则,秉公办事,虽然没有再担任村干部……
爷爷身上有农民最重要的品质,勤劳善良。他在家永远闲不住,只要看到活计,他就永远也不停歇。
爷爷兄弟姐妹四人,他自己在生产队当大队长,奶奶是隔壁村的。生了李晶爸爸兄妹六人,其中三爹夭折了,李晶爸爸为大,底下两个弟弟妹妹。
大姑婆嫁到隔壁镇,大姑爷是财政部门公职人员,生有四子一女。小时候过年李晶最喜欢去大姑婆家,因为别人压岁钱给一块,姑婆都是给三块。
二爷爷是中铁二十局退休工人,二奶奶虽然是农民,可是娘家给力,几个兄弟、侄子都有出息。生有两子一女,二爷爷于前几年患病去世了。
小姑婆是因为右手天生残疾,嫁给了奶奶家门里一个弟弟。可惜命苦,只生了一个女儿,小姑爷就意外去世了。后来找了一个山里的小伙子当上门女婿。
爷爷的弟弟妹妹对他都很信服,每年爷爷过生日,他们都会来祝寿。
小时候李晶不懂事,和哥哥偷吃过爷爷的生日蛋糕,爷爷奶奶骂了哥哥没有骂她,后来她才知道,因为她和爷爷生日是一天。
爷爷刚来李晶家里养老的时候,是她刚上初中。当时分家,奶奶归幺爹,小姑出嫁由二爹负责,爷爷就来家里了。
九月正值农忙,爷爷白天忙农活,晚上还要打竹匾补贴家用。因为李晶家里父母残疾,三个孩子都在上学,负担很重。
妈妈也尽量给爷爷补充营养,天天早上冲鸡蛋茶,或者泡豆奶粉,比他们兄妹三个都吃的好。
爷爷会做篾匠活,提篮、箩筐、席子都会编,但是他主要的业务是打竹匾。
康城地处陕南,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有汉水横贯东西,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小江南”之称。这里也盛产丝绸,李晶家所在的村子就有一个康城最大的蚕种场。
盛放蚕虫的容器,就是竹匾。因为它透气,重量轻,脱水快,一直都很有市场。李晶家里最大的订单就来自蚕种场。
爷爷的手艺也是跟村里人学的,然后交会了儿子和大女婿。而孙辈的人,却个个都只会其中的几道工序。
兄妹三人中,属李晶做的最久。哥哥弟弟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了,只有李晶从上初一到大学毕业,十年间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干。手指头被竹刺扎的惨不忍睹,十个手指指腹都生了茧子。
但是李晶并不觉得苦,她的第一副眼睛是爷爷配的,第一辆新自行车是爷爷买的,很多次学费都是爷爷交的。家里三个孩子,也只有她一直读到大学,比起很多辍学的人来说,她已经很幸运了。
后来,蚕匾用一种新型化工材料制作,便宜又耐用。接不到蚕种场的订单,爷爷也就很少做蚕匾,只接附近零星的活计。
闲不住的爷爷,就上田里去看看庄稼。谁家地里长草了,谁家地里缺肥了。他不但看的认真,还跑去人家家里说道,让人哭笑不得。
这么好的爷爷,生命马上就要进入倒计时了,李晶的心里还是非常难过的。如果爷爷没来家里,她估计也就只能上到高中毕业。
但这又是自然规律,李晶无法阻止,不像妈妈的病,提早治疗有治愈的可能。所以李晶并没有过多的干预,那样只能让他更痛苦,她也只能在爷爷生命的最后时光多陪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