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院子

90年代,坐火车主要是自己带食物。一来是火车上的东西贵又不好吃;二来是那时候的火车太慢,一坐好几天,一日三餐要是都浪费在吃上,又有点舍不得。

因此许多类似孙丁荃和张英菊这样从农村出来的打工人,一般都会从家里带些吃食。像煮熟的鸡蛋、切好的腊瘦肉一类的,甚至还有自家地里摘的水果。

不过更多的是带一些方便面。火车上有热水,可以泡面吃。直到现在,许多出行的国人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只是那时候火车上的热水根本就供应不过来,没办法像现在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从当时的重庆去广东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7字型,那就是先往东北方向到湖北的宜昌,然后转道湖南的株洲、长沙一带,继而南下郴州、韶关,到广州。另一条则是L型,从重庆出发南下,先到贵州的遵市,然后经贵阳转道向东,一路过广西,经广东肇庆、佛山,最后到广州。

当然,最早出门的四川人,多数都是走第二条路。因此在贵州山区,有许多人在铁路边讨生活,有些头脑的人,就去卖方便面和一些小食品。若是天天不休息,一个月下来,收入倒也是不差。而一些家庭确实困难的人,就拿着大网兜在铁路上等路过的旅客扔弃的矿泉水和饮料瓶子。其实也能挣些钱。

铁路在没有提速之前,走得很慢。算是新中国第二代电力机车。那时候从重庆到广州近一千公里的距离,火车得跑三个半白天,再加两个晚上。

对于这种距离,孙丁荃是不怕的。因为当初去乌市的路程更远。80年代,孙丁荃的主要务工地区是新省。那时候的四川人去新省,得去成都坐车。经阳平关北上然后向西。但是有一次遇见阳平关塌方,这趟火车也就改道去了首都,然后旅客再从首都转车去乌市。

孙丁荃是去新省跟随二大爷孙兴璧的三儿子孙丁树学种地,想要自己学会之后承包。因为是打工,也就没带多少钱,刚刚只够路费的。

要命的是,在首都下车后,去乌市的车要三天后才发车,也就意味着孙丁荃要在首都过三天,于是找了间旅社住了下来,当然也没有钱吃饭了。这就买了三个便宜的罐头。一天只吃一个,终于熬到发车。这才坐上车一路朝乌市奔去。

到了甘肃,铁路边有卖西瓜的。两块钱一麻袋。孙丁荃想要买一个,可是人家从来没这么卖过,要买只能买一麻袋。于是孙丁荃要了一麻袋,吃西瓜吃了个饱。

行走四方的经历,给了孙丁荃自信。他带着妻子张英菊再一次出远门,自然是做了完全的准备。当然也不能只靠吃泡面活着。因为当时铁路调度并不像现在这么灵活,铁路的里程也没这么多,中途临时停车都是常有的事情。这就给许多卖泡面的铁路居民创造了条件。

总的说来,不去论泡面的好坏,卖泡面的人提供的热水是很有问题的。一个暖壶就那么多开水,泡了两桶面就没有开水了。所以当地人会用一个白色大塑料壶装热水。这壶是个竖着的长方形。顶部有一个提把,角落上有一个银元大小的口,拧着一个盖子。这种壶一般是用来装白酒或者是菜油。

自然这种壶是没有保暖的功能的,在家里灌了热水,提到铁路边再一等待,也就变得温热了。所以许多当时在铁路边买泡面的人,多数是吃这种温水泡的面,好多人吃完了面,那泡面的油块还没有化尽。

上了很多当的孙丁荃在家杀了一只鸡,用盐煮熟了。拿一干净的塑料袋装了,带在行礼里面,留着在火车上吃。并且一路上叮嘱着张英菊要上了火车才能吃。张英菊自然是依着他。

可是孙丁荃自小是饿着长大的,心里存不了粮食。等在县城上了去重庆的汽车,还未到合川,孙丁荃便试探性地说,自己要吃鸡了。

现在从县城到重庆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汽车走的路还是4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为了抗战而修建的。这条路很窄,沿着深沟高壑的崖壁修的。许多地方山壁开凿得都很粗糙。而且在中间甚至还得坐轮渡过江。

偶尔有些时候遇见大雾天气,轮渡还不启用,而是要等到大雾散去才启用。每当这时候许多急着赶火车的人就急得哇哇直跺脚。因为四川盆地的雾是出奇的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汽车在山路上行进,左弯右拐,时间得耗去五六个小时,当然这是在顺利的情况下。

耐不住絮叨的张英菊,很是无奈只能说道

“你要吃就吃嘛!”

得到这句话的孙丁荃,像是得到了圣旨一般。立刻打开行礼拿出鸡来,先是扯了一个鸡腿给张英菊。张英菊摇摇头。孙丁荃便将这只鸡腿又用塑料袋包好,随后自己撕扯着鸡吃了起来。

在车上的人多数睡得五迷三道的。即使有醒着的也觉得没什么。因为那时候出门的人根本就讲不了那么多的形象。填饱肚子才是第一位。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全然是不顾其他人感受的。而其他人也多数表示理解。

说到这里,就必须说说那些出门在外的大妈大叔们。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群人很受诟病,觉得他们全然没有基本的公共场合的素质道德。其实这也不能全部怪他们。因为他们的时代,没有人劝他们要保持这些。

等到各自的条件好些了,虽然是出门旅游,自然也是改不了那些习惯了。于是在洗手池里洗脚,拿着大壶把开水全部接干,在厕所里撕免费的纸等等。

你当然可以用现在新一辈成长起来的人的观念去评价他们,可是在那个开放之初很是混乱的年代,他们只要自己不争抢,那么饿死的就是自己了。

孙丁荃很快将一只鸡送进肚子。在汽车坐垫下面蹭一蹭手指上的油,心满意足的收拾好残骸,打开窗户扔了出去。然后点燃一支烟抽了,很是舒心的打起盹来。

到了下午三点多钟,汽车在菜园坝汽车站停下,众人纷纷下车来到火车站的广场。张英菊有些饿了。孙丁荃带着张英菊来到路边摊坐下,一人要了一碗小面,还炒了一个素豇豆。小面一块钱一碗,豇豆素炒竟然要三块钱。这让张英菊直嘬牙花子。

火车站旁边的东西都是很贵的。因为多数是来往的旅客,大家行色匆匆,也不管什么好坏,先填饱肚子就好了。至于味道什么的,基本上也就不追求了。只要保证这些东西是煮熟的就行。

孙丁荃拿出鸡腿来,放到小面碗里盖起来,意图将其热一热。张英菊因为很少出远门,所以还保持着“讲礼”(客气)的习惯。并不像孙丁荃那样不顾形象。对孙丁荃递过来的鸡腿不是很感冒。孙丁荃看出了张英菊的拘谨,便将鸡腿肉都拆下来,自己拿着骨头嘬味道。张英菊这才将鸡肉在面碗里蘸了佐料吃起来。

二人吃完东西。进入候车大厅前,孙丁荃又跑去凉面摊子买了一碗凉面,准备进候车室吃。其实张英菊不知道,孙丁荃这不是个偶然的习惯,在随后的日子里维持了近二十年。

许多纪录片都讲过重庆的小面,却很少有人讲重庆的凉面。或者是我们四川地区的凉面。这是一种很好吃的面,甜、香、辣、麻多种味道混合。四川人称之为怪味,在吃完面后还有一点点回酸和回甘,味道一级棒。

凉面用的面是碱面。在开水里煮熟了,用电风扇吹凉,其间一直用油搅拌,防止粘连。当然也有人是用蒸的,这样直接放凉就可以了,不需要用油。

面是凉的,但也是干的。再加上盐、味精、醋、花椒粉、酱油、红辣椒油、姜蒜水等佐料,和煮熟的豆芽或者海带丝拌匀,最后加上白糖和葱花搅拌一下,便是人间绝味。当然,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凉面,但对于四川人或者是重庆人来说,这样的凉面才是凉面中的至尊。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孙丁荃拿着塑料餐盒装着的凉面,来到候车室坐下。经历了刚刚吃鸡腿的事情,张英菊也开始尝试着放开,让自己变得舒服。于是在孙丁荃打开凉面盒子时,主动要吃一口凉面,孙丁荃自然是很高兴,一边打开凉面盒子一边说道

“哦!饿了就要吃。你管那么多干啥嘛?在外头跑江湖的人,那管得了那么多的形象嘛?吃饱过舒服为原则!”

张英菊没有说话,吃了一口面,仔细地检查着自己的行礼和车票。看看检票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于是靠在座椅上休息起来。

孙丁荃则是大口地吃着凉面,辣椒油汤在嘴角堆积,随着吸入的面越多而越发的浓厚了。但是他全然不顾这些。因为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还有好几个不同年龄的男人也都拿着凉面盒子或泡面桶。吃得呼呼作响。

雾终于散了,在天黑之前,重庆的上空出现了太阳。透过窗户和嘈杂的声音,静静地映衬在候车室的地板上,地板泛不起光。因为修建的时间太过于久远,在碎瓷片装饰的地板表面,来回走动的人。都带着这样或那样的愁绪,奔向远方,这种看似混乱和争抢的景色,他们称之为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