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院子

吃羊肉,并非是北方的专利。全国好多地方也都吃羊肉。可能南北方对于羊肉的认知区别,就是吃绵羊肉和吃山羊肉的区别。绵羊肉膻味很淡,肉质鲜美,用内蒙的方法吃羊肉,吃的就是鲜味。用老BJ的方法吃羊肉,吃的是享受。

四川也吃羊肉。简阳羊肉汤在当地还是很出名的。南方的羊肉多以重口味的佐料辅助,否则山羊肉的腥臊盖不住。当然,浙江东阳的冷切羊肉却是个意外。煮熟的羊肉放凉,切完了用荷叶一包,蘸着酱油吃,也别有一番风味。

粉蒸肉是四川的一大特色,多是以猪的五花肉为主。但选取带有一点脆骨的羊肉粉蒸,那可是一绝。

在谷江铺的乡镇上,挨着路边有一栋建筑。这里曾经先后是法院、派出所。但都没有长时间驻扎在这里。搬迁之后,这屋子就经常空着。因为靠近往县城方向的道路,来往的人也多。也就有人将其承包了下来,开小餐馆用。最让人不能自拔的就是那粉蒸羊肉。

又到了一个赶场(赶集)的日子。张英菊带着孩子去乡镇赶场,孙丁荃不愿走路,也就没去。乡场每当到了赶集的日子,自然是热闹非凡的。

这个谷江铺的乡场也是很有意思。整个乡场的中心是一所小学,名为谷江小学。坐落在一个小山丘上。靠近东面,是谷江铺的老街道。路面都是大块的青石板,这是典型的解放前修筑的。路的两边有很多店铺,房子都很旧,就是四川传统的竹篾、泥巴石灰、木头修筑的。除了常见的餐馆,还有一家很大的布店。每当赶场时,那些布都被拿出来卖,跟电视剧里的布店一样。

街道上的老屋有些破败了,有些屋子的大门上还挂着八十年代以前的手绘招牌和画报。在十字路口的地方,对着茶馆,百货公司的建筑显得新颖一些,除了有卷帘门,还在墙上贴了瓷砖。只有里面空空荡荡的柜台,还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张英菊带着孩子赶完了场,往回走自然是要路过卖蒸笼羊肉的地方。张英菊心情大好,看着韧娃一路上都在盯着那蒸笼羊肉看,便问道

“娃儿,你在看啥子嘛?”

“嗯?”

韧娃扭头,睁着大眼睛看了一眼张英菊,摇了摇头。张英菊突然觉得孩子跟着自己受了委屈,于是一丝心疼掠过心头,便又说道

“那是蒸笼羊肉,你吃不吃嘛?”

韧娃扭头看向那些小蒸笼。迟疑片刻,点点头。张英菊牵着孩子来到门边,一个戴着眼镜,烫着短卷发的女人走了出来。身上还穿着职业套装,一点也不像卖吃食的人。

“妹妹,吃点蒸笼羊肉啊?”

“好多钱嘛?”

“10块钱一笼。”

“来两笼。”

“要得。我跟你说,我们这个羊肉好吃得很。安逸。”

女人一边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羊肉,一边麻利的装着羊肉。平心而论,这羊肉确实卖得贵。但好在孙丁荃此次回来,挣了些钱。给儿子买点羊肉解解馋也是应该的。张英菊就这么想着,付完了钱,带着羊肉,牵着儿子朝家里走去。

从孩子的角度上来说。他还不知道羊肉是什么。只见过山羊。甚至说连山羊都很少见。因为很少人养,也就很少见。既然是羊肉,那么在孩子朴素的世界观里,那应该就是山羊肉。自己没尝过,自然是想要尝一尝的。

乡镇离家大抵有半个小时的路程,说不上太远,也说不上太近。对于大人来说,也得走出一身大汗水才能到达。好在秋天来了,天气也不是那么燥热了。张英菊出了乡镇,来到农技站旁边的小卖部,买了些饼干给儿子,一路上儿子绝对是不会喊累的。

回到家。走进灶屋。张英菊把装东西的篮子放到灶头上。孙丁荃刚刚起床来到灶屋看张英菊都买回了什么。儿子兴奋地说妈妈买了羊肉。去篮子里翻找,将羊肉拿了出来,却拿倒了塑料袋,一下子全部掉在了地上。

羊肉还冒着热气,混合着蒸肉粉和香辛料的味道,让人觉得可惜。谭素华赶紧拿碗过来,用筷子夹起来。再轻轻剥去沾了泥土的表面蒸肉粉,剩下的还是可以吃的。

韧娃一脸失落的站在原地,正对着孙丁荃。这一刻对孙丁荃的触动很大,而立志抛弃天降横财的想法,也是这一刻开始的。儿子的表情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孙丁荃的心上,醒悟就是这一瞬间的事情。

“我儿竟然因为一点羊肉,开心得手舞足蹈。羊肉掉到地上,一脸的舍不得。这让我无法接受。为了我儿,我必须要沉下心来赚钱。”

多年以后,孙丁荃回忆起往事,如是说道。

男人最在乎尊严。任何形式存在的男人都在乎尊严,这种心理比女人强烈百万倍。一个男人如果还没有专心致志去学一门手艺,或者去熟悉一门行业,并且要以这个手艺和行业为自己及家人创造美好生活,那就是他的尊严还没有得到重创。

不是说有人羞辱,就是尊严的觉醒。多数时候,男人的尊严觉醒,是来自某件小事。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任何矛盾的大爆发都是一件小事引起的。

儿子的两个表情,如同孙丁荃灵魂上的辛亥革命,唤醒了孙丁荃的斗志。他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在场的人并不知道,就在这一刻,孙丁荃完成了一个青年朝父亲的转变。也许未来之路还是很坎坷,他也未曾取得世俗中的成功,但从那之后,他却是努力在扮演好父亲的角色。这是个伟大的觉醒,也是个成熟的觉醒。

因为要奋斗,整个人都显得精神百倍。孙丁荃终于在一次晚饭的时候将家里的矛盾通通做了一次梳理。即使谭素华也怀着其他的心思,也赞同了孙丁荃带着张英菊出门打工的决定。孩子则留给谭素华和孙兴广带。

这个家即将因为夫妻二人的外出,而逐渐变得富裕一些,但韧娃却毫无意外的变成了留守儿童。这是许多中国家庭的缩影。也是很多农村90后的现状。

这一年年关将至,谭素华杀了一个大肥猪。做了许多的腊肉和香肠,在至少表面和谐的基础上,张英菊第一次在这个家过了一个好年。

新年初十,孙丁荃和张英菊收拾好行装,借着白炽灯昏黄的灯光,在灶屋吃完了早饭,没有惊醒熟睡的韧娃,悄悄地离开了家。来到公路上,坐上最早一班到县城里的班车,去车站换去重庆火车站的车。

与许多去广东沿海打工的人一样,孙丁荃夫妻二人开始了一段互相理解、互相埋怨、互相关心、互相责怪的旅程。这旅程没有终点,将一直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