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欢到欢喜

(1)主角

年少时情感丰富,学业也很丰富。

曾经“为赋新词强说愁”感叹韶光易逝,等到真正临近告别,却没有机会好好说一句“再见”。

初三,是部悲喜交加的短篇小说。

所有人都卯足劲,对付九门科目,应对一次次的月考。像是一场游戏,刷副本,打小怪才能收取经验值升级,而中考就是大Boss。

在学弟学妹眼里,初三充满神秘。可在当事人眼中,它是桌上堆积到不愿整理的书,手上一只每个星期要换两次笔芯的黑色水笔或奢侈浪费的红笔,还有总会在晚自习前透过后门小窗口突击检查的班主任。

因为中考体育占部分分数,我们学校就安排每天体育集训,模拟考。结束后再一股脑地涌去食堂或回教室写作业。之后又安排了月考,于是体育训练就成了自愿的事,专注联考。

一切都不是小说里写的那般,瞬间提高,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路,更加让我踏实。

我想最后再拼一把,只要有一点希望。可这也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但实际上,这样想的不止我一人。

每当作业做到疲惫,抬头看到周围大家都在努力,我一点也不敢懈怠,又莫名充满拼搏的动力。

这世界上的确有天才,可更多的成功者大多数是天赋加努力成就的。没有天赋,那就只能付出加倍的努力。

小林日记:

所有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可人生没有大纲和必定完美的结局。可以像主角般自信,但不可以做不切实际的梦,美好是创造而不是幻想。

(2)小心思

在那个全民喜欢搞暧昧的时代,我的目光始终追逐一人。

我有一本日记,上面只有一个人的影子和一个女孩想对他说的话。

现在想想,上面的话还有些非主流。

一开始练体育是为了成绩提高,后来看到秦同学也在练。

而且每次去操场,总能第一眼看到他,瞬间也不觉得多么难熬。

每次放学,我收拾书包很墨迹,怕落下东西,秦同学也是,但还是我比较慢。

下楼梯时我会故意慢点走,然后看到秦同学和他的朋友走在前面不远处。

我收到过情书,但比起秦同学那是小巫见大巫。

好玩的是,我收到时秦同学总是不在场,秦同学收到我必然在场。

记得秦同学第一次收到情书,旁边所有人都在起哄。

秦同学本人倒是脸不红心不跳的,打开看完给胡塞进抽屉,继续学习。

有一回他转过头严肃地问我:

“收到情书怎么处理?”

我当时着急写作业,随口回:

“当然是你自己看着办。”

秦同学什么也没回,转过去。

过一会,他又转过来,有些含糊其词:“那个……我没有很在意情书的事。”

我很疑惑地看着他,说:

“哦,我知道了。这是你的选择自由,自己决定……但是学习更重要,知道吗?”

最后,我还是决定以老母亲式劝告结尾。

(3)(小剧场)

晚饭后,我照例和秦先生闲聊。

我:“以前收到过不少情书吧?”

秦先生在悠闲地喝茶,淡淡地回:

“嗯。”

我就在旁起哄,八卦地问:

“有没有回过哪一篇?”

秦先生严肃地告诉我:

“我未来老婆叫我好好学习,不要早恋。”

“哪有?好好学习是真的,可我说的是你自己处理,这个锅我可不背。”

“可是你已经背过很多锅了,不差这一个。”

“啊?”

后来拷问秦先生,才知道这货的意思是,秦同学高中收情书或被表白,他总是回:

“我已经有喜欢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