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欢到欢喜
我高二的时候,司六六高中毕业。
六六以前就和我聊过,说想考上海本地的某所大学的中文系,毕业后出来当编辑。
天天和文字打交道,就是她的梦想。
高考成绩出来,填志愿的那几天,六六打电话给我。
电话那头的她,在低声哭泣,声音中带着哽咽询道:
“枝意,我该怎么办……”
我以为她受什么委屈,着急问:
“发生什么事了,你先别哭。”
六六:“我爸妈不允许我报中文系,想让我报金融系,说毕业以后出来到银行上班,工作安稳。”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六六,也无法参与她的决定。
高考是人生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因为在那之后,努力就能获得的的东西就变少了,相识的人奔赴四方,陌生的事蒙上阴霾。
填志愿,是这道分水岭顶端的旗帜,只有顺利拿到,才算意味着跨入新世界。
对于六六来说,这面旗帜过于沉重。
她被定义,贴标签,一直被指引着下一步的走向,甚至如何走下去。
实际上,她也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追梦者,一个简简单单的女孩。
她没有外表看起来对一切事都漫不经心,她也有所热爱,文字、美食、摄影。
她也会害怕,害怕孤独,诽疑,不被理解。
她也会担心,她在别人所谓的眼里轻而易举就取得的成绩,对于她来说,却是堆在床底的练习,是不清楚几个日夜的挑灯。
这也是我眼中贴有标签的她。
固然不愿站在所谓朋友的点,打着理解的旗号参与她的选择。
我没有多说:
“六六,这次你要自己做选择。”
六六在电话那头沉默,思考许久,最终,语气中夹带些当局者难以发觉的释怀,平淡的“谢谢”,挂断电话。
最后,六六与她的父母和解,认认真真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如愿就读中文系。
我每次放完假回上海,都是六六来接我的。在回学校的路上,她都会兴致勃勃地跟我分享又离梦想进了一步的小事,年年如是。
看着眼前这个谈起关于梦想的事时,眼睛就闪闪发光的女孩,真心祝愿她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
用文字叙述出的事,像观看大众印象中消遣娱乐的剧,只是更加简洁。作为旁观者,是永远不能够体会真情实感的,这不是绝对。生活在中的主角,他们所经历的人和事,各中感受,冷暖自知。
我只不过是个讲故事的人,而主角,也只不过是你我。
小林日记:
现实和梦想定有冲突,倘若结局是好的,无论是哪一个,都有它的特殊意义。梦想可以是很珍贵的事物,也可以是廉价的事物。独立不是叛逆,选择不是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