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墟

秦始皇:“徐福贤者,你那魔音盒,也送朕一个,朕要听听!山茶花太小气了,听了一遍,就不再给朕听了。”

徐福:“嗯,好的,我一会儿去百工坊,再制造一个,送给秦尊!”

良木:“那奇巧物件,音律玄幻,真是奇巧绝妙。徐福多造几个,每人送一个得了。”

徐福:“好的,每人预付十金,也包括秦尊。”

良木:“以前不都是收费一文的吗?”

徐福:“涨价了,我现在是,有一大家子,靠我养活,不容易啊。”

秦始皇:“合着,我们就是待宰的肥羊?”

徐福:“我现在是劫富济贫。”

良木:“算了吧,我不要了。十金够我三个月的开销了。”

徐福也不想给他们每人造一个。这“魔音盒”是单独送给山茶花的礼物,独一无二的。到时候,满大街小巷都是,那还有什么意思。

良木拒绝了,徐福正好不用再造了。

不过,百工坊还是要去的。

秦始皇:“赵高,你取朕的令牌,与徐福贤者一起,巡查百工坊,一切安排,听徐福调度!”

赵高:“诺!”

尽管赵高不愿意,也只能在肚子里不喜。

赵高是标志,如朕亲临!

在内侍官赵高的陪伴下,徐福带着福庆,虎假龙威的,走访了百工坊。

工坊区域,在咸阳都城东北方位,碳粉烟火,杂音喧嚣,对都城的影响比较小,布局合理。

百工子弟,比寻常百姓家,生活条件相对要好些,能吃个七八分饱,身体长成也还行,毕竟多数人,干的是体力活。

工棚户区,乱七八糟。除了主街干道,有门店的商铺,还算可看。

赵高远远的跟随徐福,静静的看着徐福,不远也不近,远了看不见,近了惹人嫌。

不远也不近,正是专业跟随者。福庆决定,要好好跟他学学规矩。

徐福转了一圈,来到主街一处夹道里,就听一阵锤打声不断。

“丁当!丁当…”

锤打声是从主街旁的小巷子里传来。

徐福听着声,顺着夹道向里走。就听见工棚传来说话声:

“使点劲!”

“哦!”

“抡大锤!”

“哦!”

“站好位,把两手臂力量用好!”

“哦!”

“好了,你歇会儿,我自己锤!”

“嗯!”

“要是你爹也这样,我大巴掌早就扇过去了。唉,一眨眼,你也长大了…”

“我爹啥时候回来?”

“不知道。死不了!”

在夹道一拐角处,是一间工坊铁匠铺,外面搭一草棚,摆了几件铁器。

走进草棚,徐福取了一物件,仔细看看,这是一牵牛鼻子铁环,做工精细,不见缝隙。

“老匠,这是铸造的?”

“官家,是锻造的。”

福庆:“能铸剑吗?”

老铁匠:“需要官家刀剑引,”

秦朝管控刀剑,铸剑需到官府申请凭证,刀剑引。

盐引,茶引,路引,都是通关凭证。

徐福:“有!”

老铁匠:“那就行,铁料自备,先付订金五十文。”

“总共要多少钱?”

“要看铁料和官家要求,若是有缘,分文不取!”

徐福:“有缘有缘!”

“?”

福庆:有你这么不要脸的吗?

徐福:“老丈尊姓大名?”

“不敢。闲门小户,赚口饭食。”

“?”

徐福故意看向少年,见那少年眼神,充满精气神,好小伙子,应该是十六七岁,比自己小不了多少。

少年气盛,心性直爽:“我叫欧正阳,我爷爷叫欧时修。”

徐福:“祖传的手艺?”

欧正阳:“那是,我家老祖,可是大名鼎鼎的…”

“咳咳!”

老铁匠出声制止了。

徐福:“哟,明白明白!”

欧正阳:“你明白啥?”

徐福:“正阳,你以后,要是跟哥混,哥让你秦史留名!比你爷爷的爷爷名气还大!”

欧正阳:“你谁呀?口气这么大?”

老铁匠:“徐福,秦岭采药人,方家道主。”

徐福:“你怎么会知道?”

老铁匠:“能让赵大官人尾随其后,整个咸阳城,也没谁了!”

徐福:“低调,低调!”

“福庆啊,回头跟赵高说一声,让他换一个机灵点的。”

福庆:“诺!”

徐福:“正阳,怎么样?”

欧正阳:“不怎么样!”

老铁匠:“可以的。正阳已尽得家传手艺,现在缺的是历练,跟随你,正好!可别给我看丢了!”

欧正阳:“爷爷?”

老铁匠:“现在是,会木匠活的手艺走天涯。打铁的,吃不上饭了!”

老铁匠看的远,教训孙儿:“跟随徐福,有口饭吃!”

徐福:“福缘随意,静候佳音!”

欧正阳:“诺!”

徐福:“入我方家门,守护方家规!”

欧正阳看了看爷爷,老铁匠点头同意。

“弟子欧正阳,叩拜师尊!”

说完,欧正阳直接跪拜,直接了当,要当入室亲传弟子。这可就比当普通的方家子弟、家丁强势多了。

先秦时期,诸子要学一技之长,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首先是要交学费吧?百家子弟,能吃饱喝足的,又有几家呢?

徒弟:交不起。

师傅:对不起了,我也养不起!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还有,在古代,不仅限制出行,古人思想上也不愿走远,父母在,不远游。

市场就这么大,服务范围就有限了。师傅老了,手没劲了。徒弟年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饿死了师傅是必然的。

师傅传了手艺,必须要留一手,再传,再留一手,留传到最后,再好的手艺,也失传了。

还有的技术传承,更多的是,祖传秘方。

家族父子之间,单脉相传,口口相传,也是经验之谈,不识字的多,很少有文字描述。

多数是因为工匠不识字,繁体字也复杂,夸张描述还行,却不容易记录。做工过程,有些技巧,细致环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没文化真可怕,文化传承必须流传。

徐福决定整理出书!

《百工坊手艺人》

于是乎,徐福召集百工坊的老人,熟练工匠,召开大会,动员大家选择加入“皇家百工院”。

秦国一统天下,战国时代结束了,诸子百家争鸣,也就从此不鸣了。

废墟建秦,百工的时代来了。

虽然百工的地位不尊,但是文化艺术传神,延续并发展了“鬼斧神工”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