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有喜之温良相公宠小妻
春去秋来,时光如梭。
又是五载春秋。
在念慈庵里无忧成长的乐瑶已经是个窈窕淑女。
手臂上挎着个竹篮,里边装了十几个才红了半边的青杏,乐瑶笑嘻嘻的朝妙香说着,“姑姑,这青杏都能吃了,你说凌哥哥他咋还没从京都回来啊?”
妙音笑着嗔了她一眼,“你个傻丫头,你凌哥哥是去京都考功名,人家科场这时候还没罢场,他咋能回来呢。”
把篮子放在桌子上,乐瑶拿着颗稍大的杏子,用手帕擦着,嘴噘着发着牢骚,“都已经考过了举人,偏偏还要去京都考进士,难道凌哥哥真的喜欢做官,哪里有在咱山上待着自在。”
这五年,司凌一直待在庵后的木屋里苦心读书,去年秋日里已经中了案首,这次去京都考进士,也是势在必得。
那孩子熟读诗书,又温文尔雅,更是把瑶儿疼在心上,妙音也很是欣慰,乐呵呵的摸了摸这丫头凌乱的头发,“这咱也想把他留在山上,可纪家两位舅爷哪肯让司凌做个无名之辈呢,你呀就别发牢骚抱怨咯,司凌真的有了出息,你这丫头也能跟着享福呢。”
把擦干净绒毛的青杏,要朝妙音的嘴里塞,乐瑶撇嘴嫌弃的说着,“哪个要跟着他享福,瑶儿才舍不得和姑姑分开呢。”
乐瑶在夏日里就要及笄,这次司凌临走就和她商议过,等从京都回来就要把瑶儿给娶回去。妙音心里再是不舍,也不能阻拦这事,她心情复杂,但脸上还是笑吟吟的,“好丫头,这酸掉牙的杏子姑姑可不敢吃,快拿开,瑶儿,你已经长大,再不把你嫁出去,你的凌哥哥可是要抱怨姑姑呢。”
“不嫁,哪个要嫁给他咯,瑶儿在庵里自由自在,才不乐意呢。”
被姑姑温柔的眼神盯着,乐瑶红了脸颊,羞窘的跺着脚,丢下这几句话跑进了屋子里。
没过几日。
鸿升就乐颠颠的上了山,进了庵就大声嚷嚷起来,“我家大少爷中了,中了探花郎呢!”
“哎呀,探花郎好啊,鸿升,你们家少爷这次可在京都扬名了吧?”
得知司凌竟然中了探花,妙香扯着他喜滋滋的问起来。
“那可不嘛,京都的那些官老爷脸皮可真是厚实,若不是我护着我家大少爷,准会被他们给捉去当了女婿!”
“这事好事,你快去给我师姐她们报喜去呗!”
乐瑶这小丫头还真是个福气大的,这次也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咯,妙香催促着乐滋滋的鸿升。
“鸿升哥哥,你说凌哥哥真的考上了探花郎?”
听到鸿升在院子里和姑姑高声说着话,去屋子里换身干净衣裳出来的乐瑶,也惊讶的问起来。
看乐瑶出来,鸿升离开扬着笑脸,“当然是真的呢,瑶儿,大少爷这会在城里准备上山的礼物,怕你们等的焦急,就打发我上山先来报喜呢。”
“来山上又不是见外人,还准备啥礼物啊。”
掰着手指算算,也有好些日子没见到凌哥哥,乐瑶噘嘴抱怨着。
笑眯眯的望着乐瑶不痛快的脸,妙音笑着打圆场,“好咯,你这丫头,司凌才从京都回来,家里不知有多少繁琐事情等着他处理呢,你就别发牢骚咯。”
“瑶儿,你今儿要不要下山去看看啊?”
大少爷今儿肯定是上不了山,鸿升就笑着问着乐瑶。
这两年长大,因容貌出众,走在上阳城里总会惹来麻烦,乐瑶摇着头,“不去,山下没一个好人,我才懒得下去呢。”
妙音也不想让乐瑶出去招摇,她笑着把鸿升留下,“鸿升,你今儿晌午在山上吃饭,我这就去做午饭去,你和瑶儿在这里说话。”
过了三日就是乐瑶的及笄日子。
山下的崔氏早早的就带着做好的衣裳上了山。
这两年家里的孩子们都大了,日子也好过不少,心情自然舒畅。
崔氏的面容看着竟比那几年还显的年轻了呢。
妙常这个念慈庵里最有身份的人,亲自给乐瑶挽发插上玉簪。
看着眼前的丫头挽了发,戴上玉簪,好像一下子就长成了大人。
司凌眼眶有些湿润,他终于盼到这小丫头长大。
六月初六。
念慈庵里,一片热闹。
妙音的院子里破天荒的挂起红绸缎带挽成的红花。
“瑶儿,真是委屈你了,让你在这里出嫁。”
看着从城里请过来的十全喜娘给乐瑶梳妆打扮,妙音有些愧疚的说着。
跟姑姑在一起过了十年,乐瑶原本就不舍得离开,听到这话,她气恼的噘了嘴,“姑姑,你可别说这剜心的话,再说瑶儿就不嫁人咯。”
“哎呦,傻丫头,你可别说这气恼的话,待会让司少爷听到心里还不知咋难过呢。”
崔氏笑嘻嘻的接过话,把一个红红的果子塞进乐瑶手里。
半个时辰过去,听到庵外喜庆的鞭炮声响起。
崔田康过来把乐瑶背起,朝院子外走去。
妙音用帕子紧紧的捂着嘴,就怕哭声让乐瑶听到。
庵里的一众女尼人把乐瑶送出庵门。
满面春风的司凌站在庵门外面朝妙常她们姐妹几个躬身行了大礼,然后笑意盈盈的搀扶着乐瑶上了花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