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天地立心

第九一章 再对峙(1/2)

  元帝封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南讨叛贼。出行的官属之盛,几与朝廷等。

  总制关陕、晋冀、山东等处并迤南一应军马,诸王、各部落之总兵、统兵、领兵等官,凡军民一切机务、钱粮、名爵、黜陟、予夺,悉听便宜行事。

  给扩廓帖木儿的权力可大了?是啊!看诏书所写,确实像是很大很大。

  表面意思像是朝廷之外,一切政事、军务,皆可听由扩廓调度支配。

  扩廓看着诏书,自己拥有的权力这么大,也甚是高兴。

  在朝廷里,要应付奇皇后、皇太子,又要跟老臣们斗,太辛苦。

  来到地方上,就可以大有作为了。

  不过,诏书还是要看仔细,里头是有猫腻的。

  各处及诸王、各部落应该总兵...,注意!不是各处行省的中书平章、参政,或行枢密院知事、同佥,也不是诸王及部落。是他们下面的「一应军马及总兵、统兵、领兵等官」,悉听便宜行事。

  注意!是他们手下的人,听你扩廓之命,便宜行事。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

  扩廓帖木儿自京师还河南,讨伐叛贼只是理由之一,本来想先去父亲墓前将丧期守满。不过左右官员都建言,既然受朝廷之命,出师讨伐,应先行征讨,取得战功后,再上呈皇上,去守满丧期。

  扩廓便檄文关陕、晋冀、山东等处一应军马,准备往南征讨。

  ………

  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四年初,灭了陈友谅的汉朝,又用了近两年时间,扫平汉朝所属的残余势力,尽有楚地。

  至于为什么花那么久时间?这又另一番故事了,稍后再说。

  而张士诚据淮东、浙西。先前吵着要朝廷封王,朝廷不予理会;结果原本每年上缴的一十余万石粮食,现在自封吴王,粮食也不运来了。

  看来,不仅别指望张士诚出兵,甚至也因此,要将张士诚列为讨伐的逆贼了。

  扩廓帖木儿知道南军强盛,自己兵马不足,未可轻进,所以先驻军河南,檄文关中李思齐、张良弼、脱列伯、孔兴四将,会师后再大举南讨。

  不过,这四将可有是有战功的,至少他们四人,「自认」战功彪炳。

  去年六月,皇太子为拉拢在外军阀,还加封李思齐银青光禄大夫、邠国公、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太子詹事,兼知四川等处行枢密院事、虎符招讨使,分中书四部。

  而你扩廓帖木儿,先前派兵至京师,勤王护驾,没护着皇上,竟是护着皇太子落荒而逃,把皇上丢给孛罗,让皇上受尽委屈。

  去年只不过是出兵做个样子,孛罗是皇上派人杀死的,大军也不是你打败的,你有什么功绩?竟然获封这么高的官职!拥有这么大的兵权!

  四人多是与扩廓之父、察罕帖木儿同时期,讨伐乱贼的将领,尤其是李思齐。

  与察罕年纪相差不远,更是同时期在地方上招募义兵的领袖;过去,还率领了各自招募的几百个义勇兵,合作一起平定罗山的红巾叛贼,与察罕属于同辈。

  虽然察罕后来真的是「战功彪炳」,屡屡升迁,但那是察罕,不是你扩廓。

  扩廓帖木儿被封高位掌兵权,为主帅,李思齐本来心里就不平。

  先前你父亲察罕的战功,又不能算在你扩廓身上;当初在察罕帐中讨论军机大事,你还不过是站在察罕身后的毛头小子。

  如今竟敢檄文,要我邠国公李思齐听令出兵。

  而张良弼等人,也是各怀异见,得檄文后皆不听命。

  扩廓叹道:「我奉诏总天下兵马讨贼,而各镇大将却不受节制,如何去讨贼!」

  为防遏朱元璋等南军北上,乃派遣其弟脱因帖木儿,率领一军屯于济南。自己则引兵西入关,先遣关保、虎林赤率兵,攻打张良弼于鹿台。

  而过去与李思齐抢占地盘、互有攻伐的张良弼,眼见军势不妙,又不愿屈居扩廓之下,宁愿与李思齐和解,用自己的儿子当质,请求李思齐派兵支持。

  李思齐则又联合了脱列伯、孔兴,四人合攻扩廓,自此两方连连战斗,不能停止。

  先前,是扩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双方,在山西互相对峙;现在,只是孛罗这方,改为李思齐、张良弼、脱列伯、孔兴等四人,双方阵营在关中对峙,北方继续搞分裂。

  北方的对峙状态,一部分归责于扩廓、一部分归责于四将、一部分归责于朝廷,其实主要仍是元帝的无作为。

  先前,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双方阵营对峙,最终,逼使孛罗率大军犯阙,不仅使朝廷大伤元气,也使大元朝的整体军力大幅减损。

  而元帝似乎未得到教训,仍然故我。

  虽说,孛罗犯逆事件,也因此清了一批奸臣、逆臣、佞臣、宠臣;不过,朝廷风气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纵甜爱笑的柠檬鱼凤栖梧桐鸣海乡白花蓝蝶梦中那个我爱的少年萌妮梦中的惊险经历带着猫咪拯救世界缘分到了最后仅此这般长音未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