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 再致仕(2/2)
所以上次的「致仕」,就是想退隐去,在青田多自在啊!不过被朱元璋给召了回来。
去年征北的捷报纷至,刘基本来也想退隐,但二月被朱元璋交办个杂事,说是杂事也是自己惹来的;先前请求朱元璋以政策「移风易俗」,诏令百姓改「唐服」,一步一步地去除「崇蒙媚夷」的风气。
而朱元璋认为官员的服饰没有规制,所以也要刘基与中书省官员,参考历代朝服、公服之制,制定大朝会、天子衮冕御殿的朝服,以及见皇太子等穿着的公服。这件事一拖,直到七月中才完成。
《实录》记载:「(七月十六日)壬寅,赐文武官朝服、公服。先是,命省部官会弘文馆学士刘基等,参考历代制度为之,至是成,始给赐。」
接下来便是杨宪伏诛,以及蜀夏的吴友仁侵犯汉中,朱元璋都有事咨询刘基。
而耽搁刘基退隐的最重要一件事,便是「科举制度」,也是刘基年轻时的痛。
当年「寒窗」苦读……,也没这么严重啦!
刘基自小便是天才儿童,读书过目不忘,二十二岁上京(大都)赶考,便左榜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不过,却被「冰」了三年后,才分发到江西高安县,当个正八品的县丞;与蒙古、色目人的考试、录取、任用等,都有着极大的落差与不平等。
所以在大明朝未开创前的吴元(1367)年,大元朝暂停科举(1366年)的后一年,便建议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下旨通告领地内所属,三年后(洪武三年)将举行「乡试」。
而今(洪武四)年三月,便是殿试之日。
朱元璋真的是需才孔急,随着疆域愈来愈大,要分发到各府、州、县的人才愈来愈多;除了举荐之外,科举便是一条重要的管道,公平的管道!
而刘基过去是大元朝的进士及第,见过当时的「元顺帝」,经历过殿试的,这回大明朝首次开科取士,当然也是皇帝朱元璋首次「殿(廷)试」时,如此重要、如此现成的咨询对象,怎么会让刘基此时「致仕」去,至少也要等到殿试结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