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死战,虎穴救君(2/3)
白起回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如今吾等所处周围有深沟河堑,前后又不得行。此乃围地也!”
王言摇头说道:“非吾处于围地,而是联军处于围地也!”
白起不解,说道:“过了桃林塞,往西之路确是狭窄迂远。然联军撤退之路却平躺宽阔,且无秦兵可阻。”
王言说道:“你想,此刻联军怎会退却,他们只会西进进攻。而西进之路乃吾等所处之道,也仅此一条。待联军至此,便是围地。对于我们,只守而不攻,纵敌军后方之路如何,又有何干。吾所盼乃敌军不攻于此,而非我们能反杀敌军。若敌进则守,敌退则备。”
白起说道:“兵数相比,敌多我寡。而敌至于此而处于围地时,我们便可以少量兵力击之,是否?”
王言回道:“然!此时我们便须寻找最佳防守地形,连夜做好准备。”
白起说道:“来路我观有一长坂,北面为黄河高岸,南面为绝堑高塬,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不过数丈。吾等可于此坂最窄处筑建工事,以挡敌军。”
王言回道:“此坂傍绝涧,谓之黄巷坂。然若于最窄处于敌军短兵相接,我军优势甚微。因敌军源源不断,然不消一日,我军便会溃败。”
白起问道:“那又当如何?”
“黄巷坂寻一漏斗状之道,东窄西宽,然后于西侧宽处挖深沟挡敌军。”
“敌军百倍于我们,沟壑也难挡敌军一日。”
王言笑言道:“此深沟非笔直之沟,而是形状奇特。于道路宽处,横向并排挖三角状深沟若干,沟深一丈,宽三丈。尖角向西,直线向东,沿直线再挖一深沟,沟深三米,宽二到三丈,最后灌以河水。因形状如锯齿,故曰锯齿阵。”
白起问道:“此阵妙处?”
“待敌军来时,我方兵士分别位于深沟尖角处。敌军必渡沟而来,此时我方士兵视敌军所渡何处,而处于该处最近两尖角处的秦兵便冲杀上去,将其扼杀与沟内。即便杀之不及,给敌上岸,由于敌军所处为岸上窄地,敌寡我众,亦可击杀。再者,敌军从漏斗状的窄路而来,每次渡沟者有限,以此敌军来一波,我们便可杀一波,而损伤甚少。此乃又一座函谷关也!”
白起说道:“此阵秒哉!我熟读兵书,未曾见过。”
王言回道:“此阵乃我与师兄在山上勤修时,研究所出,未曾用过。”
白起问道:“然我有一疑问。若敌军一拥而上,从所有三角处而来,我方两尖角处之兵士将顾此失彼。”
王言回道:“白兄所虑极是。故每次尖角须一经验丰富者进行指挥。若只有一处敌军杀来,则两处尖角处士兵均冲杀过去。若多处而来,则一角守一处,由指挥官指挥去处。但切莫遗漏一处。因我方处于岸上,敌于沟内,又我方宽而敌窄,即便一角守一处,也依然游刃有余,优势明显。我军必以最少损失抵抗敌军。”
白起笑道:“妙哉!妙哉!看来此阵无解。”
王言回道:“非也!此阵仍有可解之计。”
“何策?”
“安全起见,恕暂无法相告。然此阵之破计,不世之材一天可解,帅才三天可解,将才五天可解,庸才一月或更多。”
“联军主将为匡章,此人不俗。曾破秦军,又败楚军。不说帅才,他也可算得上将才,至多五日便可破此阵。”
王言哀叹道:“水滴尚可石穿。敌军每次袭击,虽说损伤甚少,但亦有伤亡。如敌军连日而不断地来袭,我军损耗也有殆尽之时。现存我方仅剩三百,以我推算,只可抵三日。”
白起忧虑道:“那三天后,又将如何?”
王言低语道:“听天由命。或许仍有良策,或许已无妙计。如届时无计可施,只能等援兵,或联军自行退去。此为听天由命。”
白起叹息一声:“也罢!可挡多久便挡多久,总强于坐以待毙。”
王言又说:“因此白兄所言之匡章可破此阵之虑,乃过虑也!不说五日,三日之后,我军之数量便已屈指可数。”
白起说道:“然也!我多虑也!我想此刻当务之急乃寻一合适地形,连夜挖好深沟。”
王言回道:“挖沟之处,我已有着落,距此西行五里。此处正好呈漏斗状,东窄西宽,窄处不过一丈,宽处十丈。如今当务之急乃找出一统帅,以指挥挖沟和指挥明日之战。”
白起站起,于众人中大喊道:“都尉可在此处?都尉可在此处?都尉可在此处?”白起连说三遍,无人回应,又问道,“可有人见过都尉?”
这时有一卒走出,对白起说:“都尉已于桃林塞之围被杀。”
白起思虑片刻,说道:“现有一计可暂解所遇之困。然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