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沦陷,新兵赴义(1/2)
是年,孟尝君田文说服魏、韩、赵、宋四国,联军起兵攻秦,齐将匡章为五国联军统帅,破函谷关,函谷关失守。联军已至河西,逼近秦之国都咸阳。
章台宫偏殿内,秦王嬴稷、秦太后芈八子、秦上将军魏冉、秦相邦楼缓围坐于殿内岸几旁,对秦今之困境商讨对策。
秦王问道:“联军已破函谷,五国之兵深矣,咸阳岌岌可危,寡人欲割河东而讲。”
魏冉回道:“当战之。华阳君已于宁秦一带重新集结兵马,伺机而动,加之近日新兵三万,定能重夺函谷关。”
秦相楼缓反驳道:“若华阳君难挡联军,又当如何?联军定当西进,兵临咸阳城下。岂能以一国之生存系于华阳君之手。臣主和,以割城求和。”
魏冉说道:“相邦乃赵人也!此次联军亦有赵国参与,难言尔不为赵所图。”
楼缓回道:“我虽赵人,但已相秦,定为秦谋。如若魏将军猜忌,我可亲往向赵求和而不割地。”
秦太后芈八子则说:“割城求和,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
秦王问道:“娘有何高见?”
秦太后哀叹道:“讲亦悔,不讲亦悔。”
秦王曰:“何也?”
秦太后对曰:“王割地而讲,五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五国且去,吾特以秦地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五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
秦王回道:“钧吾悔也,宁亡秦地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
魏冉说道:“王既和意已决,然其中仍有难处。”秦王曰:“舅舅请讲其中难处。”
魏冉回道:“联军既已破函谷关,入秦境,已至盐氏,无险可阻,咸阳唾手可得,为何要和?”
秦王说道:“舅舅所言极是。”
魏冉又说:“臣可往联军营帐,与孟尝君等言其厉害,以达求和。然除割地之外,仍须秦军击退联军哪怕一里,抑或联军不得前,才可言和。”
楼缓说道:“此时秦之精锐皆在楚地,而以华阳君集结之兵,难以挡之。”
魏冉对曰:“此乃我所虑也!”
秦王忧虑,无言以对。
此时,秦太后说道:“求和有险,而迎战更危矣!然迎战必危,言和仍有胜算。何不将所集结秦军连同周边郡县之卒,加之秦之三万新兵,试以挡之。若成,则秦之险境可除。若不成,死后对列祖列宗也有交代。”
魏冉接道:“我有一计,或许能成。”
秦王如获至宝,忙曰:“舅舅,快讲。”
“秦之新兵三万,新入兵营,暂未练成,如若此刻投入与老兵共同作战,定会拖其后腿,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秦王又问:“如若新兵不投入战斗,则秦军将远远少于联军。”
魏冉笑言:“非也!新兵定要奔赴前线,且为冲锋队。”
秦王不解,对曰:“这不异于将其投入火坑。”
魏冉回道:“然!国将倾覆,匹夫有责,三万新兵将死得其所。”
秦王问道:“何解?”
“新兵因其战力不足,不能投入常规战斗,更不能将其放而不用,那么将其投入到最前线乃最佳选择。新兵新入,士气正盛,建功心切。如为先头部队,定能挫联军锐气,使其疲乏。进而华阳君大军便可冲杀,联军此时酣战新止,而后军以逸待劳,联军必定猝不及防,加之连续作战,必有心无力。我军便可挡住联军,更甚者可击退联军十里,甚至百里。”
秦王拍案而起,说道“妙计!”但很快背过身去,哀叹道,“可惜了寡人那三万新兵。”
秦太后安慰道:“保存强兵,牺牲新兵。他们为秦而亡,死得其所。稷儿莫哀。”
秦王回过身,对魏冉和楼缓说道:“请舅舅即可出使联军大营,以求和战。而楼相速往蓝田大营传寡人之诏:以新兵为前锋,迎挡联军。而后到华阳君处,传其舅舅所言之策。”
魏冉和楼缓退至殿中接旨后,而后拜辞,按秦王之意,各赴所处。
半日后,楼缓到达蓝田大营,已至黄昏。于大营前宣诏,众新兵及兵营长官皆于前听诏。
楼缓说道:“秦王令:五国联军,合纵攻秦,函谷关破,国将倾覆,危急关头,全军动员。今虽新兵入伍,然实当兵多年,现令新兵奔赴前线,为先锋队,与联军相抗。新兵都尉为新兵统帅,统领所有新兵,明日出发,途中不得耽误。如有言退或败退者,罪之。诏毕。”
宣完诏之后,楼缓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前线华阳君处。
而听诏之后的新兵,则七慌八乱。因刚到大营未及三日,便要出征,未免惶恐。当然也有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建功立业者。白起也是这三万新兵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