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千秋圣寿宴千叟(2/3)
这时,已故漕运总督孙泔的儿子孙掲起身来给皇帝敬酒,李晔愣住了,下一秒,一把握住孙掲的胳膊,动情地说:“朕还记得你父亲,多少年了,朕很想念他。”他顿了顿,接着说,“你的父亲是朕的恩人,朕和大唐子民永远怀念他。家里有什么困难要随时和朕讲,朕就是你的亲人!”
“谢,谢陛下隆恩!”孙掲匍匐在地,声泪俱下地叩谢皇恩。
宴会进行到高潮,来自河西、岭南和塞北的三支舞蹈同台竞艺,流光溢彩,华美异常,许多老臣也不禁跟着翩翩起舞,引得李晔和群臣一阵阵地捧腹大笑,是啊,大唐朝廷内好久没这么快乐过了。
一曲舞罢,李晔不顾左右的劝阻,执意命人斟满酒杯,要再次为群臣敬酒。
只见,他手举玉盏,来到大殿中间,缓缓开口:“各位老臣,各位勋略,朕三十七岁啦,登基也满十六载,朕老了,朕看你们也老了。哈哈哈,可朕不服老,你们也不要老,朕和你们的快活时光还长着呢!”
“臣等祝吾皇万寿无疆!”群臣附和。
皇帝定了定神,继续说:“在这里,朕要感谢梁王,是梁王和诸位功臣勋旧们帮助朕守住了这万里江山。朕,谢谢你们啦!”
朱全忠赶忙起身行礼,道:“臣等为保李唐江山,万死不辞!”
李晔笑着挥挥手,继续说,“朕还要感谢,王建、李克用、李茂贞!你们活着是朕的死敌,可朕不怪你们,恰恰是你们逼着朕,逼着朕东迁洛阳,让朕的大唐,剩下了这最后一口气!朕要谢谢你们,要谢谢你们啊!!!”
“皇上,别喝了,龙体要紧!”刘季述忧心地劝道。
“倒酒,狗奴才!”李晔大怒道,“他们都做朕的主,难道,难道你也要做朕的主吗?倒酒!”
不得已,刘季述再次把皇帝的酒杯斟满。李晔接过酒盏,一饮而尽。
“还有些话,朕平日里不说,可你们都是朕的同袍兄弟啊,朕要说,朕自幼心志很高,好自比太宗皇帝,朕二十一岁登基,承蒙先帝的谆谆教导,朕得以匡正朝阙,选贤任能。可朕无德无福,江山交到了朕的手上,十几年过去了,已是千疮百孔,四面楚歌,谁,有谁能救救朕,救救这大唐啊!啊——皇兄,朕,想你啊!”说罢,酒碗落地,李晔直挺挺地仰面倒在地上……
“皇上!”众臣围拥上来。
洛城殿内,众大臣守在外面,皇后独自在帘内侍奉汤药。
“皇后,转眼间,朕已近不惑之年,哎,这些年,冷落你了。”皇帝枯槁的手抓住皇后的玉臂惋惜地说道,“只可惜,自从咱们有了长公主,朕就再也没有宠幸过你。”
“陛下,您时刻都以社稷为重,臣妾不敢埋怨。这些年,后宫……”皇后欲言又止,停顿片刻说道:“吕术士的药能吃则吃,不能,陛下可少进些。”
“好了,我知道你要说什么”皇帝柔情地看着皇后,道:“这些年,后宫是进了些豆蔻佳丽,但她们谁也比不过皇后在朕心目中的份量。”
“皇上……”何皇后把玉指轻放李晔的唇前,诺诺地道:“陛下不要说了,您的心意臣妾焉能不知。”
“啊”皇后一惊,李晔忽地的把皇后的手指一口含在嘴里,玉笋搅动在皇帝的龙舌上,随着口齿翻动,何孔雀的玉指上顷刻间裹满了天子的津露。
恍惚中,皇后脸颊微潮,轻解裙带,俯身投向天子,宽大的凤袍顺势卷在身侧。太监赶紧拉上布缦,示意群臣散去。帝后翻腾其中,一夜云雨。
天光大亮,刘季述奉上如意汤。这汤是按照吕道士的配方熬制的,龟仙养肾,十全大补。
皇帝接过汤匙,几口下肚,顿时神清气爽,满面红光。
连着几日,皇帝都兴致不减,夜夜笙歌。
“皇上,吕道长供上的丹药虽好,可也要慢慢进补才行啊。”刘季述小心地劝道。
“少废话,朕好久没有这么快活过了,这几日,朕感觉到好像是把过去失去的时光都找了回来,好像年轻了二十岁,咳咳。”忽然一阵剧咳打断了皇帝的话,刘季述赶紧拿来毛毯和痰盂,劝道:“陛下,今晚就别翻牌子了吧。”
咳嗽稍止,李晔说道:“翻,啊,算了,听说最近新入宫的有个秀女叫什么来着,哦,对,蔻娘,今夜就叫她侍寝吧。”
“诺……”
亥时刚到,春秀宫的太监就把蔻娘用毯子裹起来,从头到脚包的严严实实地抬进了皇帝的寝宫。
绣满海浪纹的青丝床榻上,李晔浑浊的眼珠上下打量着蔻娘,稍许,一个略带嘶哑的声音缓缓开口道:“多大了?”
蔻娘怕极了,双眸紧闭,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栗着,眉眼间满是惊恐,却也流露着一丝旁人难以察觉的窃喜。
相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