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记般的信(2/2)
说到这,我告诉你一个事实:说起来应该算我们叔的一个人,从小受老学究的老父熏化,确实醉心文学,朝思暮想成书显赫,闭门不出,潜心学业,可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毕竟有鸿沟之巨,当然他的急功之心很难满足,于是他的心中出现超现实的真空,“复压力”很大,最终全线崩溃。
前几日我与他谈心,澄清了两个问题:一注重现实,融入其中,二理想高悬,步步逼近。其实他对于性灵哲学诗学的迷恋,正是脱离现实,自古便是难有作为的,这几天,他到了一个亲戚家,那位亲戚烧酒、养猪、喂鱼,也许这些实际的人能感化他。
从这件事情我还悟出另外一个道理,变则通,你说它有道理吗,我想是这样的,而且很有道理。有一个成语叫融汇贯通,不过也突出一个“变”字。如果一个人事事固封自己,决不考虑别种情况对于自己的好处,以为惟已高明,实则害已。小语,对你汇报的这些思想不知你是否以为然。我可是为之付出过惨重代价的,让我警醒回头的当然不止一人,而最重要的偏是你。
以上夸夸其谈,不知是否耐烦,不过句句由衷之言,确也娓娓道来。人们写文章讲究章法结构,当然写信不必繁此,尤其是情书。不然难免变成新的“文八股”,还是随便一点好。又是“一点”。近来还读言情吗?武侠亦可,琴诗书棋画,古往今来,只要适可而止,都为修身养性之大补。“适可而止”一词最终出自社会词典。凡是总是如此,此一时彼一时,一消一长,一张一驰,要想游刃有余,握剑的手就不能发抖,以免刺深或者斜出。即做到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此乃“真处也”。
大别山的雨意畅然,不知楚汉之地尚否普降甘霖。的确,酷暑熏天,日子难熬,偶有凉润,心旷神怡。说起大别山,我对其深的感受起于暑假回家的路上,那时列车爬行在连绵的山峦之间,远望群山雄屹朦胧,而且车内音乐恰是革命歌曲,我仿佛正感受着战斗的火光,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挺立雄壮感。想起小时候看着墙上的画,江山大河,可谓多娇,十分遥远崇高,现在才知它就在身旁。
一个人总该有一种超越感,才能进步。如果总是跳不出别人或者自己设置的圈子,恐怕很难自明自善。学会抬头看,并不容易。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认真的样子,不过你最好仔细酌醒,可不要上当哟。
暑期快过完了,云逸也快返了。
这是林语最闲适的一个暑假。
有时,她会旁敲侧击一下母亲,如果,以后她找的男朋友不是武汉的,会怎么样?那怎么行。母亲的回答毫无余地。
林语一边贪恋着云逸珍贵纯真的情感,一边时刻保留着那份人间清醒。
闲暇时,林语喜欢反复阅读云逸的信,仿佛在文字里闻到了清新的草和树混合的气息,感受着云逸的感受,云逸的笔在细腻记述和哲理之间变换自如,让林语在阅读时,更能引发共情,她是个幸福的人。